,沒有不和睦的,所以稱“萬國”。像《詩經·大雅·假樂》上說周宣王時“子孫千億”一樣,是讚美周宣王德高能敬重天地,天地保佑他,子孫眾多,直到千億。說子孫眾多,是可能的;說有千億,是誇大。子孫即使眾多,不可能到千億,這是作詩的人頌美宣王,過分誇大實際情況。考察一下,從后稷開始受封於邰起,到宣王,以至宣王的外族內屬,凡有血緣關係的,也不到千億。千與萬,是數目的大數。“萬”是說很多很多,所以《尚書·堯典》說“萬國”,《詩經·大雅·假樂》說“千億”。
【原文】
27·4《詩》雲(1):“鶴鳴九皋(2),聲聞於天。”言鶴鳴九折之澤(3),聲猶聞於天,以喻君子修德窮僻,名猶達朝廷也。其聞高無(4),可矣;言其聞於天,增之也。
【註釋】
(1)《詩》:指《詩經·小雅·鶴鳴》。
(2)九:多,極。皋(g1o高):沼澤。九皋:指沼澤深處。
(3)折:曲折。九折:曲折深奧。
(4)疑“其”上奪一“言”字。上文言“言協和方外,可也;言萬國,增之也。”又“言子孫眾多,可也;言千億,增之也。”文法皆相同,可證。
【譯文】
(5)《詩經·小雅·鶴鳴》上說:“白鶴在沼澤深處長聲鳴叫,聲音在天上都能聽到。”是說白鶴在曲折深奧的沼澤長聲鳴叫,聲音就像在天上聽到一樣,用它來比喻君子在窮鄉僻壤修養德行,名聲就像上達了朝廷一樣。說聽見聲音高遠,可以;說在天上聽到,是誇張。
【原文】
27·5彼言聲聞於天,見鶴鳴於雲中,從地聽之,度其聲鳴於地(1),當復聞於天也。夫鶴鳴雲中,人聞聲仰而視之,目見其形。耳目同力,耳聞其聲,則目見其形矣。然則耳目所聞見,不過十里,使參天之鳴(2),人不能聞也。何則?天之去人以萬數遠(3),則目不能見,耳不能聞。今鶴鳴從下聞之,鶴鳴近也。以從下聞其聲,則謂其鳴於地,當復聞於天,失其實矣。其鶴鳴於雲中,人從下聞之;如鳴於九皋,人無在天上者,何以知其聞於天上也?無以知,意從準況之也(4)。詩人或時不知,至誠以為然(5);或時知而欲以喻事,故增而甚之。
【註釋】
(1)度(du¥奪):推測,估計。
(2)參天:指高達於天。
(3)以萬數:以萬為單位來計算。指有數萬裡。王充在本書《談天篇》中認為“天”是一種物質實體,距離地面有六萬裡。
(4)意:意圖,想法。準況:類比。
(5)至誠:誠心到極點,誠心誠意。
【譯文】
詩人說聲音在天上能聽到,這是因為看見白鶴在雲中叫,從地面能聽到它的聲音。因此推測它在地上鳴叫,應當也在天上聽得到。白鶴在雲中鳴叫,人聽到聲音抬頭看它,眼睛看見了它的形狀。耳朵和眼睛能力相同,耳朵能聽到它的聲音,那麼眼睛就能看見它的形狀。然而耳朵能聽到的,眼睛能看見的,不超過十里,即使它在天上鳴叫,人不可能聽見。為什麼呢?天離人有幾萬裡遠,那眼睛不能看見,耳朵不能聽到。如今白鶴鳴叫從下面聽得見,它叫聲很近。因為從下面聽到它的叫聲,於是就說它在地上鳴叫,應當也在天上聽得到,這不符合實際情況。那白鶴在雲中鳴叫,人是從下面聽見的;如果在沼澤深處鳴叫,人沒有在天上,怎麼知道在天上能聽到呢?無法知道,那麼這種想法只是從類比中得出的。作詩的人或許不知道。還誠心誠意認為如此;或許知道是想拿它來比喻其他事情,所以誇張得很厲害。
【原文】
27·6《詩》曰(1):“維周黎民(2),靡有孑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