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熊法清處學成,家傳4代,仡佬族。
石阡儺戲包括法事、正戲、外戲和儺技四種形態。法事包括開壇、起神、發文、立樓紮寨、開(放)兵、搭橋、回香、申文、請水、合神、獻紅花、開光、灑淨水、遊城破獄、領性、上熟、送聖等20多項內容。主要構成請神、酬神、送神的古儺戲遺意。法事的宗教成份和迷信色彩甚濃,有的唱段直接採用了佛教、道教誦經的調子。做完法事後緊接演正戲。
正戲是法事的調劑和補充,以第一人稱出現。雖然正戲演的是關於神的故事,但故事中已具有簡單的矛盾糾葛和人物性格刻畫。其中和尚、開山等具詼諧個性,演出中常使用地方口語插科打諢,調笑逗趣,形成比較質樸、簡單的戲劇形式。音樂唱腔是正戲的主要部分,縣內儺戲班上演正戲有《掃地梅香》、《唐氏太婆》、《甘生趕考》、《勾判》等24個。
(未完待續。)
第三四八章 石阡的民間文化(二)
外戲是法事完畢後的一項活動,與法事脫離。外戲可在儺堂中演出,也可在儺堂外演出。演出題材與神無多大關係,純屬為娛人而進行的一種戲劇形態。由於參演者仍是儺班人員,因此帶有一定的儺活動痕跡。表現在劇本上以對子戲為骨架,保留正戲中唱十二月形式及其他套語。音樂一曲到底或兩首曲調維持幾場的情況較為多見,反映了外戲仍是一種尚未成形的稚拙的戲劇。
四種形態的共同點,是音樂採用甸鼓伴奏,每句結尾都有幫腔重複。且字多腔少,排列靈活,折節多變,有很大的即興性。
儺戲的音樂分唱腔和打擊樂兩部分。法事主要用儺腔,間用少量禪腔、道士調;正戲用民歌小調,插有少量儺腔;外戲借用其他劇種腔調和民歌。儺腔的總體結構為單曲並置體、不同調子前後相列而不相連,相列也無一定要求的規律。儺腔調式區分,有羽調式類、徽調式類、宮調式類、商調式類。由於儺戲中女角由男性妝扮,因此女腔使用假聲,男腔使用真聲,男女腔相接時,往往相差五度,形成近關係轉調。鑼鼓由一鑼、一鼓、一鈸、一馬鑼組成。鑼鼓經比較簡單。
仡佬敬雀節。古老的仡佬族村寨曾遭受一次巨大的洪水災害,眼看整個村莊將毀於一旦,一仡佬先民將剛出生的嬰兒放在一個葫蘆裡,葫蘆被洪水沖走,漂呀,漂呀,浪起浪落,嬰兒在葫蘆裡不住的啼哭,一隻神鷹在空中盤旋,發現葫蘆,迅速將其抱起,飛呀,飛呀,飛到佛頂山腳下……嬰兒得救了,長大成人,娶妻生子,繁衍子孫。被葫蘆和神鷹搭救仡佬先民的故事世代流傳,於是,“葫蘆神鷹”成為仡佬族圖騰。
每年農曆二月初一,仡佬人家家戶戶都要打餈粑、殺雞宰羊,舉辦集體祭祀,紀念拯救仡佬祖先的葫蘆神鷹。祭祀後,還要表演本民族特有的舞毛龍、儺戲等傳統節目。敬雀節不僅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而且蘊含了圖騰崇拜、自然崇拜、及佛、道等宗教的文化理念。因此,仡佬族敬雀節被列為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木偶戲。石阡木偶戲俗稱“木鬥鬥戲”、“木腦殼戲”,起源於唐朝,是一朵絢麗的奇葩。清朝年間,境內有著名的“泰洪班”、“太平班”、“興隆班”、“天福班”、“楊本家班”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瀕臨滅絕,隨著改革開放,石阡木偶戲得到了及時搶救和保護。
石阡木偶戲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當地人民的心理文化特點,經過歷代的傳承、發展與創新,在道具、表演方式、劇目、唱腔等藝術形態方面均較為成熟,是一種發展得相對完備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