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高維振動,將《楞嚴經》全文編碼進引力子自旋方向。完成這一壯舉後,他們對視一眼,眼中充滿了對未來探索的期待。他們知道,在這個黑洞佛國裡,還有更多關於宇宙和佛法的奧秘等待著他們去揭開。
3 資訊悖論
晨宇站在黑洞附近,心中充滿了對奇點儲存佛經的好奇與探索的渴望。他深知,若能從黑洞中提取出那些被編碼儲存的佛經,將對佛法的傳播和修行者的理解帶來巨大的突破。於是,他開始嘗試透過霍金輻射來提取奇點儲存的佛經。
當他進行相關操作時,卻發現了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輻射光子的偏振態呈現出曼德布羅特分形,這是一種極其複雜且自相似的幾何結構,在這個看似簡單的輻射過程中出現,讓晨宇感到十分意外。他意識到,事情並不像他想象的那麼簡單。
為了進一步探究其中的奧秘,晨宇決定建造一個環狀加速器。這個加速器由各種複雜的儀器和裝置組成,每一個部件都蘊含著最前沿的科技。他讓霍金輻射與反物質版本的《阿含經》進行對撞,在10^-43秒的普朗克時間內,他透過精密的探測器觀測到了驚人的結果——資訊熵從0.97驟降至-5.6。
這一現象直接違背了夏農定理,在傳統的資訊理論中,資訊熵是不可能為負數的。晨宇陷入了沉思,他不斷地分析資料,查閱各種資料,試圖找到合理的解釋。經過一番努力,他發現,這實際上是佛經文字在量子泡沫中的全息投影。
此時,林迦南也加入了探索的隊伍。為了解決資訊丟失的難題,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自身意識分解為1024個副本,分別進入黑洞的不同量子態。這個過程充滿了風險,每一個副本都可能面臨未知的危險,但林迦南沒有絲毫退縮。
在第899個副本中,林迦南終於有了重大發現。她發現,被黑洞吞噬的佛經資訊並未消失,而是以量子退相干的形式儲存在事件視界的表面漲落中。這一發現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他們開始嘗試尋找方法,將這些資訊提取出來。
經過反覆研究和實驗,林迦南發現,透過給視界表面施加頻率為13.4thz的機械振動,這個頻率恰好對應梵語“唵”的基頻,就能夠成功將《法華經》第28品從虛粒子對中析出。當那古老而神秘的經文出現在他們眼前時,晨宇和林迦南的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成就感。
然而,他們也清楚,這只是解決資訊悖論的一個階段性成果。黑洞佛國的奧秘遠不止於此,未來還有更多的難題等待著他們去攻克,更多的秘密等待著他們去揭開。他們將帶著這份對未知的探索精神,繼續在黑洞佛國的奇妙世界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