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國家“造艦競賽”地行列。威廉二世曾經對義大利國王說過:“我在位多少年來。我地幕僚們、歐洲地那些君主們總是把我地話當作耳邊風。
……要不了多久,有我偉大的海軍做後盾,我地話就會有人洗耳恭聽了”。1898年德國國會透過了擴充海軍的法案,其中明確地指出:“建立這種強大海軍的目的,是要使‘最偉大的海權國家’都不敢向它挑戰,否則就必須使其自己的優勢有受到破壞的危險。”
威廉二世異想天開的行動無強烈地刺激了“最偉大的海權國家”英國的情緒,雖然德國並無意對英國發動戰爭,但你卻沒辦法阻止英國人不往這上面想!此後英德關係逐漸開始緊張起來。就在1903年,才即位不久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在訪問巴黎時受到了法國
烈歡迎。在1904年間,英國就同法國訂立了一個定”,而這個“友好協定”則將可以預見的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秘密的軍事同盟條約!
德國參加“造艦競賽”的另一個直接惡果就是因為國防資源有限,在海軍方面的過度投入肯定會間接的削弱德國陸軍的實力,而德國的主要威脅,並不是來自於海上的。
可以想見,老毛奇當年所預見的德國腹背受敵的態勢將來肯定會形成。而此時的總參謀長施利芬,對此則一直憂心忡忡。
而現在,發生在東方的那場遙遠的戰爭,給德國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給了施利芬以巨大的啟示。
從這場戰爭一開始,施利芬和他所領導的德國總參謀部就透過在中國的軍事援助人員一直對這場戰爭保持著足夠的關注,有著深深的德國陸軍“烙印”的中國新式陸軍,在戰爭中的表現無會給德國陸軍以相當大的啟示作用。
事實上,在德國人眼裡無論兵力和兵器都處於優勢地位的中國陸軍在戰爭一開始居然和俄軍打起了“陣地戰”,確實是讓施利芬和好多德國將軍沒有想到的。
但很快,中**隊大量裝備的馬克沁重機槍在戰場上給俄軍造成的毀滅性傷亡,給施利芬和眾多的德國將領甚至於威廉皇帝陛下上了極為生動的一課。
一位德**事觀察員在報告中這樣寫道:“……中**隊防守的陣地上每隔不遠就有一個配備馬克沁重機槍的陣地。……當中國的機槍手們向蜂擁而上的俄國士兵開火的時候,只能看到一片又一片的彈雨,俄國士兵遇上了,立刻就會被打成蜂窩一樣,……這些殺人機器在開動時,彷彿農民在田地裡割草一樣,……我承認,俄國士兵十分勇敢,可他們發動的勇猛的集團衝鋒在中**隊的馬克沁機槍面前,完全失效,等待他們的結果,只有死亡。……我寫下這些的目的是希望我們的政府能夠對馬克沁機槍在戰鬥中的作用產生足夠的重視,不要讓我們的戰士在未來的戰爭中也陷入到和俄國士兵一樣的悲慘境地。……”
象類似的報告還有很多,施利芬敏銳的從這些報告當中,嗅到了非同尋常的氣息。
而威廉皇帝陛下顯然受到的“刺激”要更大,在接到報告的當天,他就開始過問德國陸軍的機槍配備情況,並且批准了陸軍將領要求在軍隊當中大量裝備馬克沁重機槍的建議。
而中**隊用飛艇對進攻海蘭泡要塞的俄軍實施了成功的轟炸的戰例也使得德國陸軍要求配備“可用於遠端轟炸作戰的大型齊柏林式飛艇”,這個計劃同樣得到了皇帝陛下的批准。
同皇帝陛下對於中**隊的先進兵器的過度關注相比,施利芬和總參謀部的將軍們注意的則是更多的細節。
這些在遙遠的東方發生的戰鬥表明,戰爭的方式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在防禦作戰已經取得重大戰果的情況下,中**隊下一步還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中**隊在防禦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