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企圖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以便能主動積極地根據全盤的作戰意圖發揮個人的影響力。”
後世的軍事學家們在評價當年的“華俄戰爭”時,對脫胎於清末舊式陸軍的華軍在對俄軍的作戰過程中各級指揮官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十分的吃驚和不理解,認為這其實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
由於華軍有著深深的德軍烙印,華軍大量集中火力的作戰思想在相當程度上是來源於當時德軍的戰鬥準則,華軍的火力運用的核心觀念最初來自於普法戰爭的經驗,並在後來的抗俄戰爭中得到了實踐和發揚;而實際上,在“華俄戰爭”中,華軍的每一次進攻都能夠集中強大的火力的原因,是相較於他們冥頑不靈的對手,華軍在“組織文化”上有著更高的彈性。
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兵學文化”當中,受儒家傳統的影響,多側重於“非軍事分析”,而且中國文人向來有輕視兵學的傾向,即使涉及軍事也不太容易進入專業狀態。儒學傳統又一向強調“人心向背”決定戰爭勝負,不太重視軍事層面的因素,“外行”研究軍事可以說是普遍現象,分析軍事問題時候往往或隔靴搔癢、不著邊際,或不分主次、眉目不清作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釋和結論,而事實上卻難以讓人信服。
但到了那個風雲激盪的“大變局”時代,隨著西方先進的武器和戰術的引入,中國的傳統兵學得到了西方軍事思想的補充,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那個無線電和軍用有線電話還算不上普及的時代,要想給作戰部隊組織大量的火力並且詳細制訂整個火力支援計劃細節幾乎是不可能的。高階單位能做的事最多不過是指定一個方向和目標區域,同時說明希望達成的戰役效果,而所有的執行細節其實都必須得由各級指揮官自己見機行事。
在這種作戰條件下,各級指揮官都僅能在清楚上級的意圖後,自己想辦法在幾乎沒有任何橫向協調的情況下去發揮“個人創意”,想辦法與鄰近單位聯絡並且完成作戰目標。
同德軍的刻板精密及俄軍的遲鈍麻木不同,中國傳統兵學給中**人灌輸的“詭道”思想恰恰讓中**人能夠以比較靈活的思想去適應這種需要“個人創意”的作戰模式。
收錄的所有作品均由熱心網友免費上傳分享!
(六百九十五)白刃格鬥
“華俄戰爭”中發生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鬥都更;了在那個時代中的中**官的獨斷獨行與強烈的個人企圖,讓那些精彩紛呈的戰例成為可能——這樣的人格特質也構成了二十世紀初期中**官的重要特徵,對未來中國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很快,準備完畢的6門中國80毫米迫擊炮迅速的開始了攻擊,隨著一聲聲巨響,遠處的俄軍陣地立刻籠罩在了硝煙當中。
炮手們在發射數輪後便開始迅速的變換陣位,重新校準後開始射擊,目的是不讓俄軍炮兵確定自己的位置,而事實上,俄軍炮兵想要確定中國炮兵的位置一直是很困難的。
大口徑迫擊炮彈的劇烈爆炸給俄國人的陣地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俄軍的炮兵發覺到了中國迫擊炮的威脅,開始調轉炮口,試圖壓制中國迫擊炮的射擊。
“他們好象也有野戰電話。”薛安邦說道,“他們肯定是用電話告訴了他們的炮兵,要求壓制咱們的,不然俄國人的炮口不一定能轉得這麼快。”
“他們的炮兵應該在那邊的山坡後面,”一位軍官說道,“應該馬上端掉,不然一會兒還會有麻煩。”
“幹得漂亮。”安雪生點了點頭,“讓二營過去,拿下俄國人的炮兵陣地。”他說著揮手下達了攻擊命令。
現在,由於迫擊炮的炮擊不但給俄軍的步兵陣地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而且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