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頻繁出沒於菲律賓和中國之間的海上航路,“護航撫僑”,如果大清的龍旗海軍站在了菲律賓共和國一方(天朝上國有“字小存亡”的“傳統”,並不是一點兒沒有這種可能性),那對美國來說可是大大的不妙的。
北洋艦隊經過甲午丁酉兩役,已經可以說威震全球,美國人擔心,美國海軍如果和北洋艦隊交火,即使能夠取勝,恐怕也會遭受慘重的損失。
如果其它列強這時候再進來“摻一腳”的話,恐怕美西戰爭的勝利果實就要化為烏有了,那對美國人來講,可就賠大發了。
所以,如何能夠穩住大清,不給大清以支援菲律賓的口實,就成了美國人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美國人一開始想透過和大清“結盟”的辦法來束縛住大清的手腳,不讓大清支援菲律賓,但美國人很快發現,大清朝廷目前亂成了一鍋粥,從一份駐北京的美國領事給本國政府的報告裡就能看出來,“這個古老帝國的中樞目前充斥著不安和躁動,由於太過激進地各項改革措施引發的政治動盪。首發使這個國家的官員們無法安心於自己的本職工作,使它本來就很低下的工作效率變得更加糟糕,任由各個地方的官員自行其是,在我們看來,這個國家的中央權威已經降低到了有史以來地最低點
美國人得知這個訊息後,可以說喜憂摻半,喜的是大清朝廷目前一片混亂。根本無力考慮菲律賓地問題;憂的是,各地官員自行其是。清廷無力控制,如果一旦有哪個“地方軍閥”想以手中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支援菲律賓地話,造成地麻煩也一樣可怕。
於是。美國人根據從英國人那裡得到的“啟示”。向北洋方面伸出了“結盟之手”,正好孫綱也有拉攏美國人的意思,結果雙方“一拍即合”。以“備忘錄”地形式順利簽訂了“準同盟條約”。
美國人大概早就發現,如果想要阻止大清海軍支援菲律賓共和國,就必須拉住大清海軍的主力北洋艦隊,而北洋艦隊目前的實際指揮者,是一個叫孫綱的年輕人。
現在,美國人成功的和北洋“結盟”,後顧之憂總算去掉了。
美國人在“備忘錄”簽訂後不久就直接向菲律賓共和國開戰的行動,現在看來,也就很好解釋了。
而美國人為什麼沒有“援引備忘錄”要求北洋方面“履約”。而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進攻菲律賓。原因也很清楚。
別的先不說,如果北洋艦隊在菲律賓來個“陣前倒戈”的話。美國人就得吃不了兜著走了。(〓3〓Z〓中〓文〓網〓';首';發)
萬噸戰列艦“俄勒岡”號為什麼再次千里迢迢從美國本土前來菲律賓參戰,也就很好理解了。
看完情報,分析完了原因之後,讓孫綱再次加深了“國家之間,只有利益沒有道義”這個“準則”地“認識”。
中國目前自己地破爛事就一籮筐,管不了菲律賓那麼遠,孫綱放開了對菲律賓的關注,還是把目光集中在了日本這裡。
因為,按他和江穆齊地估計,日本人這邊,“起義”的熊熊烈火,也該燒起來了。
這些天關於日本的情報被透過設定在日本各地的北洋軍情處秘密無線電臺源源不斷的發回旅順,使孫綱能夠準確的瞭解日本方面的情況。據情報顯示,九州島的日本民眾對俄國人的仇恨已經達到了頂點,各處都開始發生了襲擊俄國人的事件,俄國對此的反應是又向九州地區增派了將近3000人的陸軍部隊,對“鬧事的黃皮猴子們”採取嚴厲鎮壓的措施,雙方的矛盾已經趨於白熱化,戰爭恐怕已經不可避免了。
總算沒有讓孫綱等太久,1899年5月8日,在日本九州島的薩摩藩,藩主島津長宏舉起義旗,率領麾下藩兵進攻駐紮在薩摩各地的俄軍,揭開了日本“明治三十二年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