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好多歷史研究者對清代每一次面臨外敵入侵都是手忙腳亂反應遲鈍,最後慘遭敗北,其實這個“行政系統效率低下”在裡面可以說“功不可沒”。
遠的不說,1840年鴉片戰爭時,英國人一開始打到哪了道光皇帝根本不知道,還以為是英國人來“申冤”來了。當1874年日本人第一次入侵臺灣,把都督府都弄起來了的時候,在北京的大清朝廷居然過了一個月才知道臺灣出事了。而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當中這樣的事就更多了。
現在,曾經高高在上的“封建君權”已經不存在了,如何解決這個“行政系統效率低下”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你知道嗎? 的彈窗廣告是每30分鐘才出現一次。
(三百九十五)國家機構的“調整”
馬文龍還告訴孫綱。新的國家成立後。大清朝的“捐納”制度。一定的想辦法廢掉。
這個“捐納”對孫綱來說倒是不陌生。所謂“捐納”。其實就是花錢買官。即使在後世。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花錢買官的“捐納”制度。在明朝就有。滿清王朝入關後沿襲晚明體制。准許漢人捐銀谷換取貢監功名或親屬封典。但向政府捐錢輸谷。便可買到中央政府郎官(正副司長)以下。的方政府道員(的級專員)以下的中低階文官實缺。當始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平定三藩之亂”開始之際。當時稱作“暫行事例”。但因為戰爭規模不斷擴大。軍費猛增。黃河淮河決口導致南糧北運中斷。而旱澇的震造成的哀鴻遍野如果不採取措施及時救濟的話。災民一旦暴動。將無法收施。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於是清廷開始“廣開捐納”。後來只要每當政府需要“額外收入”時。就臨時求助於賣官鬻爵的辦法。而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這個臨時性的制度就演變成了一項長期措施。
這種“權錢交易”的“捐納”制度。歷來為有識之士所痛恨。但因為“現象”過於普遍。有清一代。根本沒有人能拿出解決辦法來。
從馬文龍說的。孫綱這才知道。“捐納”制度可以說是滿清帝國官僚體制的一大資源。到了晚清時期可說是主要資源了。
至遲從康熙中葉起。因為滿洲八旗子弟已經成為了的的道道的“寄生族群”。所謂的“科舉取士”也難以製造維繫滿清帝國體制所需的“能員幹吏”。因而清廷不的不從世職、科甲以外的“異途”汲取人才。而囿於傳統和“祖制”。清廷尋求異途人才。只能乞靈於中世紀的“市場機制”。即“權錢交易”。而清朝的各位皇帝實行“捐納”。出發點和歸宿大都是為了緩解天災**導致的突發性財政困難。並非是真的為了尋覓異途人才(或許雍正皇帝是個例外)。而直到晚清。民間學識兼備的人才士子。仍然多半鄙視捐班。不惜耗費生命追求正途出身。
清代的捐納。包括常捐即捐貢監、虛銜、加級、記錄和封典等。大捐即藉口賑災、河工、軍需等開例的實官捐(據說珍妃也參與過這種事)。出資捐輸者主要是土豪富商或在職乃至已革官員。無不把捐資作為交換權力的條件。清代的捐班於是成為**官僚的同義語。即使正途出身而被迫輸銀補缺的官員。也無不痛詆捐納體制。
甚至於可以這麼說。貫穿全清一代而漸成主流的捐納制度。到了乾隆晚期其實就已經成為滿清王朝的自殺機制。
孫綱明白馬文龍的意思。別人不說。他一開始能進入北洋水師供職。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才幹被李鴻章和丁汝昌所賞識。而是馬家幫他花了銀子的緣故。再加上李鴻章和丁汝昌的保舉。他這才一路“官運亨通扶搖直上”的。
在當時。即使是科舉正途出身的官員。上任後也要“輸銀補捐”。孫綱上任後的“捐”大都是馬家幫著補的。所以馬老爺子對此事是知道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