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個開始。
很快,已經停止的“烏拉”聲再次從遠處傳來,蘇軍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進攻,華軍狂怒的火力再次將衝上來的蘇軍步兵全部消滅。蘇軍連續不斷的從平原向防守的華軍衝過來,進行一次次的反攻,但他們大多數都在華軍的機槍、突擊步槍、衝鋒槍、迫擊炮彈和槍榴彈的前面變成了亡靈。最後,突圍的蘇軍在南線投入了全部的預備隊動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反擊。
在6個蘇軍步兵師的瘋狂衝擊下,華軍的陣線終於支援不住了,第第47步兵師在苦戰之下沒有支撐到最後,在蘇軍不計傷亡的攻擊下,該師被迫退到6o2高地的山腳下。蘇軍已經在華軍的包圍圈中楔入了一個淺淺的突出部。
儘管蘇軍現在突破了華軍的防線,但無法得到火炮直接而強有力的支援,而且蘇軍從華軍防線上撕開的裂口非常有限,包圍圈內的蘇軍還是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突圍。遭到猛烈攻擊的華軍堅守著一個個“刺蝟”式的陣地,沒有從高地上撤退攻擊部隊,所有的部隊都繼續堅守各個有利的位置。
在人數上處於下風的局面下,華軍的成功堅守充分說明了華軍官兵所採取的戰術對路及戰鬥意志過人,但同時過度疲勞的陰影也開始顯現。一線戰鬥人員的不斷減少迫使第3步兵師師師長劉錚少將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將部隊撤退到一個更小的防禦圈內。
只要輸入就能看布的章節內容有最新章節更新及時
收錄的所有作品均由熱心網友免費上傳分享!
(一千三百四十一)圍三闕一
為了開啟一條“逃命走廊”,在以前的步兵突擊沒有達到目的的區域,蘇軍指揮官集中了剩下的所有能利用的火炮存貨,決定在投入步兵前先用他們的“戰爭之神”來給與防守者最猛烈的打擊。
8。n在這次被稱為“最後的瘋狂”的炮擊中,擔任主角的是蘇軍裝備的132毫米“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以及152毫米m12o加農榴彈炮和殘存的一切其它口徑的火炮。
由於中國在蘇聯成立之初的西伯利亞戰爭中,蘇聯紅軍吃了中國火箭炮的大虧,蘇聯人在戰後便開始了關於火箭炮及航空火箭的研製工作,沃羅涅日的“共產國際”工廠開始批次生產火箭炮。
經過軍工人員的努力,批批次生產的火箭炮順利地透過了測試,但各方面效能同中國現役火箭炮相比仍有差距,特別是在射程和精度上。
從那時起,火箭炮便開始批次生產並小規模裝備部隊。
初期的一般編為獨立迫擊炮營或連(為了保密,不用火箭炮的名稱,由於極端保密,連炮兵連的人員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稱。
但是炮架上有一個代表共產國際工廠的第一個字母的k字,蘇軍便稱其為“喀秋莎”),一般在戰鬥中主要用於“堵口子”。
堵住了就用火力支援步兵反擊;堵不住則可以利用良好的機動效能撤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後,蘇軍在東西兩條戰線上都使用了火箭炮,尤其是在西線,蘇聯人的火箭炮讓德軍吃了不少的暗虧。
但蘇聯人很快便在實戰中現,他們裝備的Bm13型火箭炮在泥濘路況下的越野機動性不夠,於是便想開一種履帶式的火箭炮。
但是,能夠搭載132毫米火箭射架的履帶底盤只有T4o水陸坦克底盤,此外還將一些火箭炮安裝在了拖拉機上。
由於這些笨傢伙在機動作戰中根本無法跟上部隊,因此都沒有定型和批次生產。
這些亂糟糟的火箭炮反映出了蘇聯當時面臨的近乎山窮水盡的境地。
由於火箭炮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蘇聯人開始不惜一切代價尋找可以利用的底盤。
這時美國人來幫忙了。
在北極航線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