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商鞅身上,把所有惡名都讓“工具人”商鞅,去揹負。
只有這樣,這股力量才會發洩出去了,反對變法的勢頭就沒有之前那麼猛,正好可以緩一緩,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讓這些跳樑小醜們都暴漏出來,然後一舉蕩平,這些變法的阻礙力量,為新法繼續在秦國實施鋪平道路。
在這個時間點稱王,就是讓群臣進行站隊,讓列國重新認識秦國。
為什麼要拖上幾年,才稱王。
繼位之初,人心不穩,嬴駟要拉攏老世族集團支援,商鞅的變法觸及了老世族的利益。秦孝公活著的時候,老世族們奈何不了商鞅,現在秦孝公死了,老世族們肯定拿商鞅開刀。
死一個商鞅,換來老世族的人心,這筆買賣很划算。
商鞅殺了,老世族拉攏了,但是底線就是誰都不能動搖變法,誰動殺誰。
這幾年過去,連老世族們自己也都迷茫了,
到底恨的是變法,還是恨的是商鞅。
嬴駟的心事,就是稱王。
當初魏國稱王后,被列國揍得滿地找牙,嬴駟為何還要堅持想要稱王?
之所以稱王,除了滿足嬴駟個人心理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建立政治聯盟,尋求外交支援。
大家稱王,你不稱王,開會的時候,大家都是王,你是公、侯、伯、爵,你就得坐最後一排,就容易被列國看不起。
況且稱王是得到周天子承認,周天子不承認,大家都不屑於與你互稱,更沒人帶你玩耍。
相王這種大型活動,需要兩國或者多國參與,從而達成政治互盟。今天大家在這裡互相稱王了,以後咱們都是同一個立場了,那我去打別人的時候,你就不能攔著,當然,你去打別人的時候,我也不阻攔你。所以,稱王必須從嬴駟開始,嬴駟這麼想了,也這麼做了。
公元前324年,嬴駟正式稱王。
為秦國東出,爭取政治地位和政治同盟,
無論從他本人願望,還是秦國強大來講,都需要稱這個王。
嬴駟稱王的訊息,也傳到了商鞅的耳中,直到商鞅聽到這個訊息後,他才真正看清了秦王的意圖,感慨以前的他是多麼的滑稽、可笑,不知進退,
真是: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秦朝歷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