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大敵來臨
第一特混艦隊到達預定海域的時間比計劃的提前了二十多天,在這二十多天裡,除了讓官兵恢復狀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檢驗戰艦的效能,並且演練新的戰術,安排各方面的訓練等,具體的工作是由郝東覺在負責的,談仁皓這負責制訂訓練計劃,以及調整艦隊的編隊。此時,第一特混艦隊擁有兩支航母戰鬥群。
“興凱湖”號航母戰鬥群除了航母“興凱湖”號之外,還有大型防空巡洋艦“李靖”號,“尉遲恭”號,重巡洋艦“大雪”號,“冬至”號,另外還有四艘驅逐艦。
“岱海”號航母戰鬥群除了航母“岱海”號之外,還有大型防空巡洋艦“段志玄”號,“柴紹”號,重巡洋艦“小寒”號,“大寒”號,另外還有四艘驅逐艦。
另外,艦隊還有“保定河”號,“清城河”號,“灤河”號,以及“汾河”號四艘重巡洋艦,以及八艘驅逐艦,談仁皓將這十二艘戰艦編成了一個獨立的炮擊編隊,在執行艦隊作戰任務時,這十二艘戰艦將負責艦隊的外圍防空與反潛,而在執行對地支援任務時,這由其組成單獨的炮擊編隊。
四艘單獨的重巡洋艦是“節氣”級之後的“江河”級重巡洋艦的前四艘。“江河”級重巡洋艦是帝國在戰爭爆發之後設計建造的一種全新的重巡洋艦。
當時,關於重巡洋艦與輕巡洋艦的爭執已經出現,部分海軍將領主張發展價格低廉的輕巡洋艦,以滿足對地支援任務。如果有必要,可以為輕巡洋艦配備200毫米重炮(減少火炮的數量),但以155毫米火炮為主,這樣輕巡洋艦就足以執行對地支援任務了,而且這將有效的控制戰艦的建造成本,擁有更多的戰艦。當時這些建議是有一定基礎的,建造一艘重巡洋艦的成本可以建造兩艘輕巡洋艦,而兩艘輕巡洋艦的作戰效能在一艘重巡洋艦之上。可結果,帝國海軍仍然選擇了繼續發展重巡洋艦,而不是用輕巡洋艦來取代重巡洋艦。
帝國海軍堅決選擇重巡洋艦的理由也是很充足的。首先,帝國海軍的大型驅逐艦都採用了155毫米火炮,而且排水量很接近歐洲國家的輕巡洋艦,能夠執行大部分輕巡洋艦的戰鬥任務,特別是在對地支援中,其155毫米火炮足夠了。其次,重巡洋艦的防空火力絕對不是輕巡洋艦所能夠比擬的。本來艦隊的編制規模就有限,如果用兩艘輕巡洋艦取代一艘重巡洋艦的話,首先會導致艦隊的指揮系統過於複雜,不利於艦隊作戰,其次還將導致防空火力的密度降低,特別是在重點方向上的防空能力降低。最後重巡洋艦的200毫米主炮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是對地支援的主力,而輕巡洋艦如果裝上200毫米主炮的話,會導致其他各方面的效能嚴重降低,實際上並不划算。
綜合這些因素,帝國海軍仍然決定發展重巡洋艦,同時透過擴大大型驅逐艦的建造數量來彌補戰艦不足的問題。這也就造成了帝國海軍中沒有輕巡洋艦,而艦隊裡配製的驅逐艦數量較多的現象。
“江河”級就是在這個爭論下的產物。其設計的母體是“節氣”級,而設計上最大的變化有三點,一是排水量增加,以容納更強,更多的火炮。二是採用240毫米口徑的主炮,提高了重巡洋艦在對海作戰中的能力。三是從一開始就留出雷達的位置,並且著重提高了防空火力,結果這一級重巡洋艦的防空能力達到了“李靖”級在最初時的水準,可以說是當時帝國海軍中防空能力最強大的巡洋艦之一。
第一特混艦隊的編制並不算龐大,兩艘航母,八艘巡洋艦,以及十六艘驅逐艦,總共也就二十多艘戰艦而已,但艦隊的力量卻很精幹,幾乎所有戰艦都處於最佳狀態。在休整期間,艦隊裡的戰艦還回港進行了定期的維護,有的戰艦更換了磨損嚴重的部件(航母上的彈射器都換成了新的,彈射器是整個航母零備件中磨損最為厲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