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又是楊震透過交換的手段派出一大批的工人,去蘇聯採取免費勞務輸出的辦法,學習到飛機制造工藝。又不惜代價的選派大批留學生,去蘇聯學習航空工程。甚至花費了不菲的代價,從蘇聯人那裡搞來了大批的德國技術工人出身的戰俘。
儘管在美國人轉讓這兩種飛機制造技術的時候,留蘇的學生才剛剛開始陸續回國。但底子已經打下來的中國人,不在是隻能停留在對飛機零部件組裝的階段,已經開始陸續掌握飛機制造的工藝以及技術。
同時又透過仿製颶風四型戰鬥機使用的灰背隼二七發動機,掌握了西方先進的發動機製造工藝。也正是有了這些底子,抗聯才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吸收了這兩種飛機的製造技術,初步具備了大型飛機的生產能力。
即便美國人拒絕了抗聯訂購一部萬噸鍛模液壓機的要求,而之前進口的十二部上千到五千噸級別的鍛模液壓機,也逐步解決了大型飛機制造所需鍛造構件的問題。等到美國人想起收緊口子,卻是已經來不及了。身子骨雖說還遠不能說是硬朗,但是不久之後騰飛的翅膀卻是已經長了出來。
至於那些為中國人自己生產飛機,做出了相應貢獻的木匠,楊震也沒有忘記他們。雖說無法給予他們太高的薪金,但是卻給予了很大的榮譽。在這些人全部退出飛機制造一線之後,由東北人民政府給這些人,全部發放了一等紅旗建設獎章和三級特等勞動模範勳章。
這兩種勳章和獎章,是東北局專門設計用來授予在工業和農業生產建設之中,有突出貢獻的工人而設立的。一等紅旗獎章是獎章之中最高的,三級特等勞動模範勳章雖說是勳章之中最低的一檔,但是授予的數量並不是很多。
這些獎章和勳章,是在抗聯與東北局、東北人民政府商議之後,給予這些作為中國航空發展奠基石人群之中,一個特殊人群特有的待遇。以表彰他們對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做出的應有貢獻。
而在眼下對於楊震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夯實這最基本的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不管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這個基礎必須要現在就打好。所以在此戰結束之後,抗聯將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採取守勢以恢復元氣的情況之下。
整個四二年下半年至四三年上半年,楊震除了將精力放在部隊擴編,人員的調整和補充、裝備製造與更新之外。很大一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對航空工業、軍工產業整頓,以及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上。
美國人雖說給的裝備不多,但是在這一階段的軍工原料和裝置提供上,還是基本上達到了抗聯的要求。除了重轟炸機之外,抗聯將很大一部分的援助份額改為了機器裝置。這一點,也正是被重慶接連抗議搞的焦頭爛額的美國人所樂見的。
美國人真正收起口子,那是四五年初發現中國人已經完全掌握B二四轟炸機制造技術後的事情了。至於四三年和四四年兩年,美國人在工業裝置以及轉讓一些技術方面,口子還遠沒有那麼的緊。
儘可能的完善抗聯自身的軍工製造能力,加強其在戰爭期間自身造血功能,這無疑會極大的減輕美國在外交方面的壓力。這一階段一直持續到四四年的下半年,美國方面在工業裝置,以及技術轉讓方面雖說慢了一些,也沒有完全的按照協議來,但總體看來應該說還是比較大方的。
作戰裝備主要集中在坦克、各種戰術飛機上,真正用於步兵的火炮一類的裝備,反倒是可有可無。而楊震對於美國人的這個做法,自然是樂觀其成的。從蘇聯人那裡搞來的三手裝備,雖說是三手的,但是對付日本人還是足夠了。
同樣要佔據份額,那麼還不如將主要的專案放在工業裝置上。只要蘇聯人能提供足夠的德國戰利品,他不在乎美國人在裝備上的違約。他知道與美國人翻臉是早晚的事情,趁著這個機會多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