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目標。除了部分由法制戰鬥機改裝的攻擊機配合之外,裝甲一旅的攻勢,主要還是依靠地面火力支援。
只是這個方向的日軍防禦陣地,在空中、地面雙重打擊之下雖說損失不輕,一線防禦工事大部被摧毀,但縱深的防禦體系,大致上還算是完好。最關鍵的是這個方向的日軍,除了一線陣地之外,整個縱深防禦體系的射界,居然是有相當一部分是向南的。
一線防禦的工事,多以環形防禦與暗堡相結合。其真正的核心工事,則全部都放在了二線縱深地帶。一線的火力點以輕機槍、大正十一年式步兵炮為主。重機槍與反坦克炮的火力點,全部都放在二線陣地。
而在一二線防禦陣地之間,設定了大量的梅花型火力點與倒打火力點。利用地形修改,加上人工堆積的大量反坦克障礙物,與明暗碉堡相結合。所有的暗堡,全部都是三百六十度射界的。並利用超編的重機槍與速射炮,組成單獨的火力單元。每一門速射炮周邊二十米之內,都至少有一挺機槍進行火力掩護。
火力部署上雖說火炮的數量不算多,但所屬火炮的射程足夠。尤其是英制二十五磅野炮,一萬兩千餘米的最大射程,即便是抗聯的蘇制M三零式一二二榴彈炮都不如。雖說炮彈的威力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大射程卻給抗聯的攻擊部隊帶來了相當多的麻煩。
這些火炮,將日軍整個一二線防禦地帶標明瞭射擊標尺。並不與抗聯**戰,而是專門用來配合機槍陣地壓制抗聯的步兵。前沿各個陣地與後方炮兵陣地之間,架設的通訊線路全部地下話。
一旦某一方向出現問題,立即集中火力不惜炮彈的拼命進行火力攔截。而這些火炮的掩體,沒有部署在一般認為可靠的丘陵地區的反斜面陣地上。而是基本上都是在丘陵地帶前的半地下工事之內,並經過仔細的偽裝。炮兵陣地部署的,也相當巧妙的利用的地形的變化。
第一百七十四章 日本人的天分
十七師屬炮群,雖然裝備了一個蘇制七十六毫米加農炮營。但是卻因為日軍的炮兵陣地設定的位置很是刁鑽,直瞄火力打不到。角度夠的山炮,射程上卻是夠不到。傾盡全力,卻始終無法壓制住這六門二十五磅炮。
在第一天的戰鬥之中,這六門二十五磅野炮運用優勢射程,在加上日軍始終控制著制高點,炮火射擊極其精確。儘管只有幾門二十五磅炮,但是再加上日軍炮兵的素質。在這幾門火炮被摧毀之前,在整個戰鬥期間給抗聯西集團北線的進攻步兵,始終帶來相當大的壓力和威脅。
這個方向地形複雜,不僅地處丘陵與渾善達克沙地交錯地帶,地形相對破碎。區域內的丘陵雖說高度不高,坡度也很緩,但是主要制高點都在日軍手中。而且可供進攻發起的地帶,有著大量的大大小小的鹽鹼湖。
使得攻擊正面的寬度,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說。還將進攻區域的地形,分割的相當凌亂。使得抗聯的攻勢,很難連成一線。日軍部署在幾個制高點的火力,也給了進攻部隊很大的壓力。
而且在這個方向日軍兵力雖然不多,但大量裝備的兩磅反坦克炮,與二十毫米自動炮的火力組合,給裝甲一旅裝備的T二六坦克帶來了嚴重的威脅。而這一線日軍超過編制幾倍的機槍火力,縱橫相連的明碉暗堡也給抗聯的步兵帶來相當大的威脅。
在裝甲一旅發起攻擊時候,日軍並未在一線防禦陣地放置太多的兵力。其主要的兵力,都放在二道和三道防線,以及大量的倒打火力點和暗堡之中。而這一線日軍的暗堡數量,遠遠超過抗聯攻擊發起之前的判斷。使得攻擊部隊火力壓制,並未給予守軍太大的殺傷。
當面的日軍在一線防禦工事被抗聯炮火摧毀過半之後,利用縱深還算完整的工事,乾脆讓出一線防禦陣地。全軍收縮回二線防禦陣地。在縱深炮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