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一句話,給吳郡朱氏的覆滅定了性。
逆臣當誅,欽差無錯。
這句話等於群發回復了滿朝參劾李欽載的聲音。
都歇歇吧,吳郡朱氏該死,李欽載不但沒錯,反而有功。
刑部大理寺御史臺三司會審,更是將吳郡朱氏的罪名按死,現在已不是吳郡朱氏冤不冤枉的問題,而是會審朱氏的罪究竟有多大。
天子親自定性的前提下,世家門閥一味仍在參劾李欽載,為吳郡朱氏開脫。
參劾忠臣,洗白罪臣,與天子對著幹,爾等世家究竟是何居心?
區區一道旨意,看似在說吳郡朱氏的事,但裡面包含的資訊量很多,許多潛臺詞只有聰明人才能解讀出來。
世家門閥從來不缺聰明人。
頒下聖旨後,李治仍覺得不夠穩妥。
李欽載刨了世家的亂墳崗,對方來勢洶洶,天子都差點罩不住,更何況署理此案的刑部大理寺御史臺三司首官了。
萬一三司審著審著,迫於壓力下,案情急轉直下突然反轉了,李治豈不是被打臉?
畢竟三司官員裡,大多也是世家出身,很難保證他們審案的公正性。
朱氏若被強行洗白,不僅李治被打臉,遠在江南的李欽載也真成了草芥人命,構陷望族的罪臣,接下來李欽載行事還有何正義性可言?
於是聖旨頒下後,李治仍眉頭深鎖,沉思半晌,突然道:“來人,準備儀仗,朕要拜訪英公。”
旁邊的武后聞言兩眼一亮,道:“陛下是想請英公出手,審治吳郡朱氏案?”
李治點頭,沉聲道:“沒錯,這樁案必須釘死了,否則對景初來說便是背後捅刀,留在江南再無任何意義。”
“唯今滿朝皆敵,同聲參劾,朕和景初唯一能信任的人,只有英公了,請英公出手,會同三司主審此案,才最為穩妥。”
武后笑道:“陛下高明,英公主審再合適不過,正好英公挾東征大勝之餘威,又有英國公,太子太師,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顯赫身份,以英公名望,或能震懾世家門閥。”
李治含笑道:“朕也是這麼想的,如今唯有英公方能震懾文武,幫景初了卻後顧之憂,讓他在江南放手施為。”
釋然地撥出一口氣,李治望向殿外晴朗的天空,悠悠地道:“朕與景初都在拼盡全力,千秋功業,在此一舉!”
武后也順著他的目光望向殿外,輕嘆道:“若能解決土地問題,確實是千秋功業,大唐國祚可期萬世。”
…………
江南,姑蘇城外。
明日便是宴請七大望族家主的日子,此時已是深夜,但大營內仍有許多將士在忙碌著。
百騎司這兩日不斷送來情報,江南多地已現亂象,許多地主農戶聚集,動作異常。
各地官員文吏按照李欽載的吩咐,重新丈量江南土地,此舉確實捅了馬蜂窩。
它已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不僅僅是江南各大望族,更多的是各州縣村莊的小地主小鄉紳,甚至還包括州縣官員。
大唐的民間社會構成比較原始,直到如今,城池之外的村莊仍是鄉紳宗族主事,地主與鄉紳宗族的利益一致,他們屬於同一階級,而普通的莊戶農戶和佃戶,又是另外一個階級。
朝廷的政令要落實下去,不僅需要州縣官員的大力配合,同時也要這些鄉紳宗族配合。
任何一方若有心違抗,這道政令都將是一紙空文。
當然,官員也能靠著國家機器強制執行,但無疑是冒著得罪當地鄉紳和宗族的風險,這便是所謂的“離心離德”。
這一次你得罪這麼多鄉紳宗族,強制執行了政令,以後呢?
以後的政令還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