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同意恢復公路交通和水電供應,並協商將確定境內塞族的地位。12月9日,雙方就撤軍問題達成協議,同意在10天內雙方將部署在軍事分界線一帶的重武器後撤10~20公里。
克羅埃西亞為了結束這場國內的流血戰爭和鞏固獨立的成果,決定加速解決克拉伊納問題。1995年3月底,克羅埃西亞政府與境內塞族在國際協調下籤訂停火協議。聯合國駐克羅埃西亞維和部隊改名為“聯合國駐克羅埃西亞恢復信任部隊”(UNCRO)。然而,5月1日克羅埃西亞出動上萬名政府軍,在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從東西兩側進攻克拉伊納塞族控制區,並一舉攻佔了“塞爾維亞族克拉伊納共和國”1/3的領土,包括整個西斯拉沃尼亞地區。駐守在該地區的600名塞族軍隊投降,大量平民開始逃離。8月2日,克羅埃西亞動員10萬大軍,決心奪回克拉伊納。8月4日,克羅埃西亞軍隊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發動強大攻勢。次日,塞族控制的克寧市被克羅埃西亞軍隊佔領,10萬塞族難民紛紛向波黑和塞爾維亞逃離。近萬名駐克拉伊納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官兵待在兵營裡,對此無動於衷。8月6日,克羅埃西亞軍隊又佔領了克拉伊納中部,僅剩下靠近塞爾維亞的東斯拉沃尼亞。東斯拉沃尼亞與塞爾維亞比鄰,面積2500平方公里,佔克羅埃西亞領土面積的4�5%。據克羅埃西亞方面統計,1991年內戰爆發前夕,該地區總人口19萬多,其中克族8�6萬人、塞族6�7萬人、匈牙利族1�3萬人和其他民族。它是“塞爾維亞族克拉伊納共和國”的最後一塊陣地。7日,克羅埃西亞軍隊宣佈閃電式的“暴風行動”結束。“塞爾維亞族克拉伊納共和國”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1995年11月12日,根據代頓協議的精神,受到克羅埃西亞政府軍強大軍事壓力的塞族,同意將他們控制的最後一個肥沃和盛產石油的地區——東斯拉沃尼亞納入克羅埃西亞政府的管轄範圍,在薩格勒布正式簽署和約,從而結束了“塞爾維亞族克拉伊納共和國”與克羅埃西亞政府長達4年的軍事對抗。據稱,該協議包括14點內容,其中規定,東斯拉沃尼亞在正式納入克羅埃西亞政府管轄之前由國際社會設立軍事當局託管1年,如果一方提出延長1年託管時間,國際社會將予以考慮。和約還規定,聯合國安理會將成立一支“國際部隊”派往東斯拉沃尼亞地區,以保證那裡的克族、塞族和其他民族居民的*不受侵犯;1997年7月15日東斯拉沃尼亞將重新併入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2)
1996年1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透過決議,決定成立“東斯拉沃尼亞、巴拉尼亞和西錫爾米烏姆過渡行政當局”,任期1年,實行非軍事化。1996年8月23日,南斯拉夫聯盟和克羅埃西亞相互承認,克羅埃西亞塞族居住區領土歸屬問題獲得解決。
1997年4月,克羅埃西亞塞族區居民同全國各地居民一起參加了地方選舉,這標誌著克拉伊納地區已實現和平迴歸。7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將東斯拉沃尼亞過渡行政當局的任期延長至1998年1月15日。
聯合國駐克羅埃西亞東斯拉沃尼亞過渡行政當局在行使了兩年行政管理權後,於1998年1月15日正式將權力移交給克羅埃西亞政府。至此,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實現了全國統一,可以全力投入政治和經濟*化程序。
*共同體執政和“獨立之父”圖季曼
1992年8月,克羅埃西亞進行獨立後第一次總統和議會代表院(下院)選舉,克羅埃西亞*共同體雙雙獲勝。在代表院的138個議席中,*共同體獲85席(佔全部議席的61�59%)。進入議會下院的其他政黨有:社會自由黨佔14席(10�15%),*改革黨(前南共聯盟)獲11席(7�97%),人民黨獲6席(4�35%),權力黨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