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陳、鄭四國都遭受了災害。正當這個時候,這六個國家的施政設教,不一定有什麼失誤。歷陽縣城,在一個晚上就沉陷下去成為湖泊,當時的歷陽地方官吏,不一定有欺詐妄為的過失。
【原文】
53·14成敗繫於天,吉凶制於時(1)。人事未為,天氣已見(2),非時而何?五穀生地,一豐一耗(3);谷糶在市(4),一貴一賤。豐者未必賤,耗者未必貴。豐耗有歲,貴賤有時。時當貴,豐谷價增;時當賤,耗谷直減(5)。夫谷之貴賤不在豐耗。猶國之治亂不在善惡。
【註釋】
(1)制:規定,控制。時:指時數。
(2)天氣:指天上的徵兆。
(3)一:或,有時。耗:指歉收。
(4)糶(tiào跳):賣糧。
(5)直:通“值”。價值。
【譯文】
成敗決定於上天,吉凶決定於時數。人還沒有具體行動,天上的徵兆已經出現,不是時數又是什麼呢?五穀生長在田地裡,有時豐收有時歉收;在市場上出售的穀物,價格有時高有時低。豐收年景谷物不一定便宜,歉收年頭穀物不一定價錢高。豐收歉收有一定的年頭,價高價低有一定的時數。時數註定谷價應當高,豐收的穀物價值大增;時數註定谷價應當低,歉收的穀物價值大減。穀物的價格高低,不在於豐收歉收,如同國家的治亂不在於政治的好壞一樣。
【原文】
53·15賢君之立,偶在當治之世,德自明於上,民自善於下,世平民安,瑞祐並至,世則謂之賢君所致。無道之君,偶生於當亂之時,世擾俗亂,災害不絕,遂以破國亡身滅嗣(1),世皆謂之為惡所致。若此,明於善惡之外形,不見禍福之內實也。禍福不在善惡,善惡之證不在禍福。長吏到官,未有所行,政教因前(2),無所改更,然而盜賊或多或寡,災害或無或有,夫何故哉?長吏秩貴(3),當階平安以升遷(4),或命賤不任,當由危亂以貶詘也(5)。以今之長吏,況古之國君(6),安危存亡,可得論也。
【註釋】
(1)嗣:子孫,後代。
(2)因:因襲,遵循。前:指前任官吏。
(3)秩:官吏的俸祿。這裡指祿命。
(4)階:憑藉,藉助。
(5)貶:降職。詘(chù觸):同“黜”。罷免。
(6)況:推論,比擬。
【譯文】
賢君登位,剛巧遇到社會註定該當安定的時代,在上的君王的道德自然很好,在下的老百姓自然良善,天下太平百姓安樂,祥瑞福祐,一齊到來,世人就認為這是賢君所帶來的。無道的君王,剛巧生逢社會註定該當變亂的時代,世道混亂社會不安定,災害接連不斷,竟至於國破身亡子孫後代斷絕,世人都認為這是政治不良所造成的。諸如此類的說法,只看到善惡的表面現象,沒有看到禍福的內在實情。遭禍受福不在於為善或為惡,善惡的驗證也不在於遭禍還是受福。地方官上任,沒有什麼作為,施政教化完全因襲前任的做法,沒有什麼更改變動,然而盜賊或許多或許少,災害有時有有時無,這是什麼緣故呢?如果地方官命中註定要做大官,就該當藉助安定局面而得到升遷提拔,或者他的命賤享受不了當官的福份,就該當因為社會危亂而受到降職罷免。用現在的地方官的情況,去比照古代的國君,國家的安危存亡,產生的原因,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自然篇第五四
【題解】
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儒認為“天者,群物之主也”(《漢書·董仲舒傳》),“天地之生物也,以養人”(《春秋繁露·服制象》)。班固等人的《白虎通德論》則認為天是“居高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