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始元年,大同皇帝趙瀚的第一個紀年,這明顯不是個什麼好年份。
南方多省都有大旱,糧價幾乎翻倍!
其實,旱情比前一年減輕許多,北方旱災更是徹底好轉。但南方百姓更直觀的感受,就是糧價大漲,趙瀚登基反而年景堪憂。
於是在這年秋收之後,部分官員和民間士子,上疏請求趙瀚遵守祭禮,來年春天在南京大祀天地,祈禱皇天后土保佑風調雨順。
“大祀天地於南郊”,這是《明史》出現頻率最高的句子。
每年正月,元旦與元宵之間,大明皇帝都會選一個吉日祭祀天地。
由於上疏之人太多,趙瀚不得不表態。他召集內閣、十部官員,說道:“天地可祭,但非必要,只圖個吉利而已。規模也不能太大,派幾個禮部官員,代朕祭祀天地就可以了。”
除了特定場合,趙瀚一般自稱“我”,稱“朕”就表示心意已決。
坐著議事的諸多大臣,此刻卻齊刷刷站起來,包括龐春來在內也是如此。
龐春來勸諫道:“陛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舊明皇帝雖時常差遣勳戚祭祀,也只是祭祀山川河流之神而已,祭祀天地萬萬不可交付他人之手!祭祀天地、掌控六軍者,必須是皇帝本人!”
李邦華更是直接跪下:“臣知陛下為應民承運皇帝,不在乎天地之佑。陛下定會反駁,說前朝崇禎年年大祀天地,照樣全國大旱、兵禍連綿。但陛下須知,此非信與不信之事,而乃可與不可之舉。祭祀天地,必須是皇帝,也只能是皇帝。哪個大臣,若敢代替陛下祭祀天地,臣定會彈劾他意圖謀反。不罷免此人,臣便辭官歸鄉!”
“陛下,請三思!”諸多大臣紛紛跪下。
趙瀚頓時笑道:“都起來,是我思慮不周,莫要動不動就下跪。”
有些事情,身為皇帝也不能違逆,比如千百年來形成的儒家禮法。
禮法,是綱常,也是規矩制度。
這玩意兒才是儒家的根子,相比起來,趙瀚改革科舉制度只是小兒科。禮法不僅體現在民間,更體現在朝堂,祭祀天地是皇帝的權利,同樣也是皇帝的職責。
誰敢代勞,就是謀反!
趙瀚的笑容是裝出來的,他說道:“內閣、禮曹、禮部,下去討論一番祭祀禮儀。就像國旗一樣,保留其神韻,但須儘量簡化。”
國旗已經改版了,升龍、仙鶴、麒麟圖案還在,但簡化為只留神韻的線條。
陳茂生問道:“簡化到何種地步?”
趙瀚回答說:“不論你們簡化到何種地步,都得給朕記住一個要旨:不可勞民傷財!”
“遵命!”陳茂生拱手。
從明代中期開始,就出現一個非常噁心的現象。
由於大明財政匱乏,君臣沒錢賑災,於是面對大災的時候,經常象徵性撥款救濟,同時勞師動眾開始祭祀祈禱。
比如黃河決堤,朝廷的賑災銀子沒撥來,洪水氾濫也暫時無法築堤,河道總督就先祭祀河流之神再說。偶爾還會被御史彈劾,其彈劾內容是:祭祀物件搞錯了!
某某河道祭祀這個神,某某河道祭祀那個神,是絕對不可以混淆的。
祭錯了神,有可能丟官。
關中大地震,死了八十三萬人,嘉靖皇帝只撥發幾萬兩賑災,比他撥給武當山修道觀的銀子還少。然後,嘉靖皇帝就大張旗鼓祭祀,滿朝文武都動員起來,朝廷的關注點瞬間從地震變成祭祀。
趙瀚絕不允許這種現象發生,在他看來,祭祀可以,圖個吉利,但也僅此而已。
面對這些大臣,趙瀚說道:“諸卿,孟子有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