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三皇孫被抓了。”
黃子澄滿面春光,匆匆而來。
“咋回事?”
朱允炆勐然一驚,當即站起。
“葉縣知縣在官道上等了兩天,哪成想三皇孫從林間小路進城。”
“路上碰到外出逃荒的百姓,被官軍一同抓去了大牢,還是於實找去縣衙,才把三皇孫撈出來的。”
瞭解了因果,朱允炆笑了。
“允熥還是老這樣,就喜歡搞這套。”
“縣中情境如何,沒必要非私訪。”
“勞神費力不說,還平添麻煩。”
“蝗災國境,本就夠累了,葉縣知縣因他的突發奇想,得浪費多少精力。”
“要是把這些精力用在賑災上,又能辦多少事。”
“我們沿官道一路本本分分過來,該瞭解的不也都瞭解了。”
朱允炆善解人意,指責著朱允熥。
“殿下心繫百姓,非常人能比。”
“縣中富商名單已列,希直親筆寫了請柬,崔知縣已在縣衙備下酒宴。”
“殿下準備一下,親自見見他們。”
南召知縣崔和生,在朱允炆到達南召後,凡有關賑災事宜,便皆聽朱允炆差遣了。
“另外,尚禮已領了縣中衙役,依次去了屬南召所轄的村裡了。”
“用不了多久,應就能籌了糧。”
“今日的酒宴,臣會和希直陪同殿下,去見那些富商的。”
三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中午時分,縣衙院裡擺起了數張桌子。
大魚大肉,還談不上。
但每張桌上至少都有五六碟葷素搭配的各色菜餚,相較於當下的尋常百姓,已算是極盡奢侈了。
“諸位百忙之中,還仍能夠賞光,吾感激不盡。”
“現今糧價飛漲,只能略備薄酒。”
“等將來蝗蟲盡掃,南召還來祥和之日,定再以佳餚美酒款待於諸位。”
“吾先飲了,諸位隨意。”
朱允炆端著酒杯,很快一飲而盡。
皇孫帶酒,哪能不喝。
配合著朱允炆,眾富商紛紛舉杯。
“各位都是南召本地人,想必已經清楚當前蝗災的緊迫。”
“糧價飛漲,小民危矣。”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聖人乎。”
“古有錢舍仗義疏財,功德無量,被民傳頌,鐫刻史冊。”
“諸位世代生於南召,值此關乎生死之時,理應賑濟於民,為子孫所謀,名揚天下。”
在這個宗族禮法為首的時代,祖宗有德,子孫不僅臉上有光,還能尋得庇護。
無論習任何行業,有一名聲在外的先祖,往往就不用再費勁吧啦的推銷自己了。
只不過,人都得務實,不能活於幻想。
將來如何,誰能保證。
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為給後代一個虛無縹緲的虛名,而在當下就捨棄了自身的利益。
而且,除了文人,沒啥人會在乎虛名。
方孝孺的一番雞湯灑下,自然也就並沒在眾富商中激起波瀾。
“方先生之言,諸位認真考慮。”
“當前許多小民家中,都已經揭不開鍋了,正是諸位揚名立萬的時候。”
“望諸位踴躍捐助,舍些糧食出來,以供南召度過災荒。”
“凡是捐助之人,將由縣裡出資,建牌坊門樓,刻功德碑,以傳諸位功績。”
緊隨方孝孺之後,黃子澄說明目的。
糧食但凡不緊俏,糧價都不至於飛漲。
這個時候讓他們捐助,無異於是割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