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宮出來,凡參加大典的儀仗,侍衛,以及文武百官,均要隨同朱允熥前往紫荊山拜謁宗廟,敬告祖宗。
其實,紫荊山只有老朱和朱標的陵寢,裡面也就埋了馬皇后和常氏,朱家老祖宗都安葬在中都鳳陽呢。
之所以保留這流程,是因為從皇城出來,一路上會有百姓夾道而立,爭睹未來未來天子的儀容。
這時候,一沒報紙,二沒網路,大部分庶民又都不識字,即便發了詔,他們也聽不到耳中。
想要他們知曉,唯一的辦法,那便是讓朱允熥聲勢浩蕩的在大街上走上一圈。
有了這,不用再刻意宣傳,朱允熥被立太孫的訊息,也會不脛而走了。
在老朱看來,他大孫冊立太孫,必得寰宇皆明,鹹使聞知,凡是大明子民,無論官民士奴,都必須得全部知曉。
坐在輿車上,朱允熥衝沿路百姓揮著手。
“是三皇孫,三皇孫來了。”
一大清早,錦衣衛和五城兵馬司就已清了路,從皇城到紫荊山,三步一哨,五步一崗,全被軍卒嚴密把守。
這些軍卒都經過精挑細選的悍勇之輩,身材魁梧,樣貌端正,不管遇上行刺,還是有刁民衝撞,他們都能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管莊子的祁山,知道朱允熥冊立了太孫,昨晚就領著莊上的漢子們下了山,就為搶一個絕佳位置,一睹朱允熥的風采。
朱允熥待他們不薄,他們為朱允熥歡呼慶祝,那也是理所當然。
更何況,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們都是朱允熥的人,朱允熥發達了,他們自然能跟著一塊吃香的喝辣的。
不然的話,朱允熥要只是一藩王,將來朱允熥出去就藩,他們該何去何從,那可就不得知了。
有錦衣衛和兵馬司守著,肯定不容有人喧譁,莊上的幾個漢子遠遠瞅見朱允熥的輿車過來,才剛呼喊了一聲,才被呵斥了下來。
“你們幾個!”
眼看有軍卒就要過來,幾人縮縮脖子,趕忙紛紛閉了嘴。
他們過來是為一睹朱允熥風采的同時,順便給朱允熥增添人氣的。
啥忙都沒幫上,就被官府扣押了,還得朱允熥撈他們,不是給朱允熥添麻煩嗎?
幾個漢子安穩了,軍卒倒也沒再近前。
他們的職責是保證朱允熥的輿車順利透過,只要安安穩穩的,他們也沒必要非得把人抓了製造事端的。
不一會兒,朱允熥輿車緩緩靠近,沿路百姓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遞一個紛紛拜下高呼,喊道:“太孫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此起彼伏的高呼,震耳欲聾,經久不息,一直傳出十數里之外。
其實,光是冊立個太孫,是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聲勢的。
對於尋常百姓來說,不管說當這個太孫,他們的日子該咋過還得咋過,即便好奇看個熱鬧,也不會聚集這麼多人的。
主要原因,還是在富明實業。
玻璃啥的,或許是士紳貴戚專屬,但修於城外官道上的水泥路,可是讓每個人受益匪淺。
以前,哪怕是天子腳下,修橋補路時時都會有,但官道泥土鋪成,凡是下雨必會泥濘不堪。
每碰上下雨,兩腳泥還是小事,就怕騾馬拖些貨陷進去,拉拉不動,趕趕不走,那才要命。
現在有了水泥路,不管下多大的雨,都再不用兩腳泥,更不用擔心會陷進去了。
光憑這一點,朱允熥冊立太孫,他們就該來捧個場的。
除此之外,職大,包括中學,小學的學生也都在。
許觀負有官身,得去宮裡參加冊立大典,學生們只等有特別聘請的一些讀書人帶領了。
統一衣袍,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