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朝。
眾臣行禮後,老朱便和顏悅色問道:“諸位以為咱大孫可否當得太孫,做咱大明的三代皇帝?”
文武群臣被困於宮中近半個月,本以為出去后街上會是一團亂麻。
誰知,井井有條較之前更甚。
聽聞家裡人述說了朱允熥的一些處置事宜,以及城中百姓對朱允熥的評價,他們不得不承認朱允熥的能力的確出眾。
相比較於這些,只是修個書的朱允炆確實有些不夠看。
公心而論,朱允熥的確比朱允炆更適合做這個太孫。
至於石碑讖語嘛。
懂得都懂。
先不說人為因素有多高,光是讖語本身就有多種解釋。
明亡於三。
這個三不見得非得是朱允熥。
沒必要被一句可能性微乎其微的讖語嚇破膽,而棄朱允熥這個合格儲君不用。
“在這次天的處置上,太孫果敢迅捷反應靈敏,沒讓一個百姓因此死亡,又攻克了千百年來人人談之色變的疾。”
“太孫有能力有本事,且又裝有黎庶萬民,臣以為太孫完全當得起這個太孫,更當得起第三代君王。”
率先說話的是內閣首輔黃淮。
內閣參贊機務處理奏章,做的就是老朱秘書的活兒。
身為高階秘書,當然是老朱指哪他們就打哪兒的。
更何況,內閣剛剛初創正需要狂刷存在感,來體現自身的存在價值。
尤像這種事件本身沒啥問題,全體文武又不得不支援的。
既不會讓他們有諂媚邀功的嫌疑,又可以以此博得老朱的好感,絕對是兩全其美的好機會。
“臣附議。”
“自天發生以來,太孫切實解決每一個百姓的實際問題,贏得城中百姓的高度讚賞。”
“臣以為太孫之仁心,是完全當得起三代皇帝的。”
這次說話的是楊士奇。
之後,胡廣楊榮的等內閣其他成員,也都紛紛表了態。
引用的無不都是朱允熥統籌全域性,保證應天府在靜末不出亂子的同時,還能把死亡率的零度線牢牢守住的能力。
以及朱允熥切實解決百姓的難題,號召百姓自願聽從朝廷安排,與朝廷眾志成城共渡難關的仁心仁德。
【穩定執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
至於朱允熥身臨一線指揮,這明顯不在那些文臣所認可的範圍內。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在他們看來,以朱允熥身份是不應以身犯險的。
“解縉,你以為呢?”
在內閣處任長流還有賀仕聰被錦衣衛羈押之人連番表態之後,老朱又專門問向瞭解縉,
其實,黃淮是內閣首輔,只要他說了話基本就能代表內閣了。
而在內閣其他成員都表態後,就更不需要單獨詢問解縉了。
之所以要問,不過還是因解縉脾氣特殊,老朱想要讓朱允熥得到解縉這樣看誰不順眼就噴誰之人的支援罷了。
“臣並不否認黃首輔等人所言,也不否認太孫的確是第三代最合適的皇帝人選。”
“但臣以為,太孫還尚有缺點需要改進,這次天發生之後,太孫不經陛下同意,便差遣親衛控制奉天殿。”
“雖然情有可原,但不能否認此乃為無君無祖的忤逆之舉,為太孫將來成長所慮,請陛下不要把此和太孫功勞混為一談,對太孫予以適當的訓戒。”
聽了這,老朱臉色變了。
他要想訓戒朱允熥啥時候不能,幹嘛偏偏要讓解縉來說。
“你留在內閣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