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熥協助操辦。
過了中秋,藩王們就要回去了,朱允熥格外珍惜剩下的這幾天,每天都往朱棣那兒跑。
朱棣除了手把手教朱允熥些拳腳外,也會在休息的間隙和朱允熥講講他打過幾場應戰的用兵思路。
啥時候該行軍,啥時候該招降,啥時候又有招降的可能,對朱允熥所提出的問題,也會一一詳細解答。
從朱棣的講述中,朱允熥體會到了和藍玉截然不同的用兵之法。
具體哪裡不一樣說不上來,大致一句話概括,就像一柔一剛一樣。
朱棣相對柔些,藍玉相對更剛些。
只不過,朱棣沒那麼保守,藍玉也沒那麼激進,兩人都挺老辣。
“四叔,您說關外的那些人有肅清一天嗎?”
聽朱允熥這麼說,朱棣愣了一下。
“北元可肅。”
朱棣回的中規中矩的,明顯是沒說實話。
“侄兒想草原那麼大,大明兵鋒再強終究沒辦法把他們趕盡殺絕,一旦他們歇上這口氣必然會重新聯合,再次捲土重來的。”
朱棣不說,只能由朱允熥說了。
“如何才能一勞永逸,讓他們永不叩我大明關門?”
朱允熥皺著眉,說出了自己憂慮。
歷史上,終明一朝北元韃子一直存在,大明雖不是亡於他們之手,卻也讓大明耗費了不少軍費。
見朱允熥是真心討論,朱棣微微停頓後。
這才,道:“阻止部落融合,只要他們分散成諸小部落便成不了啥氣候。”
“只不過,求人不如求己,與其指望別人一直弱下去,不如努力強大自身,只要我大明實力夠硬,任何魑魅魍魎全都不如為懼。”
不愧是永樂大帝。
朱棣這一番話,還挺霸氣的。
“四叔說的對,民富方能國強,只有百姓足夠富裕才能支撐國家富裕,國家只有富了才能養起雄兵。”
朱允熥點頭回應,贊成了朱棣的話。
“四叔也是領兵之人,四叔以為衛所制度是不是有弊端?”
衛所制是老朱創立的,就是為了大明永遠不會沒兵可用。
但這種制度,靈活度相對較差,把人限制在條條框框裡。
尤其為讓軍隊自給自足的軍屯,更是無形之中滋生了軍中的貪墨。
上官貪墨成風,必會影響軍中士氣。
“叔不知道,你可別害叔。”
朱棣喝到嘴裡的茶險些一口噴出,擺著手連連否認。
不知道,不是沒有。
朱棣他領兵這麼多年,哪能一點見解都沒有。
他這麼著急否認,那必然是有的。
朱棣不願說,朱允熥主動道:“侄兒以為還是有的”
話還沒說完,就被朱棣打斷了。
“別,這話你還是和父皇或者大哥說的,你叔就是個鎮守在北地防線上的藩王而已。”
“看在你叔這幾天教拳腳兵法兢兢業業的份上,你就可憐可憐你叔,行嗎?”
話都這麼說了,朱允熥能咋辦。
“好吧。”
“那就不說了。”
朱棣不願聽,又何必再說。
,!
更何況,那些衛所即便真有問題,也不是朱棣所能解決的。
“來,喝茶。”
有了朱允熥這敏感話題,之後朱棣話少了很多。
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又聊了幾句後,朱允熥也就起身告辭了。
他沒在朱棣這兒學了拳腳,回去還要幫老硃批奏章不說,還得留些時間抄《皇明祖訓》。
一年時間是不短,但要不抽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