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亞洲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全長約6300公里,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各拉丹冬雪山,流經中國西部、中部和東部的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最終在上海崇明島附近匯入東海。長江流域面積廣闊,約為180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面積的近五分之一,是中國最重要的水系之一,對中國的自然環境、經濟、社會、文化和歷史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長江不僅是中國的“黃金水道”,承擔著巨大的航運任務,還擁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多座水電站如三峽大壩、葛洲壩等分佈其間,提供了大量的清潔能源。同時,長江流域是農業生產的“魚米之鄉”,對於中國的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長江也面臨著諸多環境問題,包括水質汙染、生物多樣性下降、溼地退化等。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了對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長江禁漁、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等,旨在推動長江流域的綠色發展和生態修復,維護這條“母親河”的健康與生機。
長江休漁的政策,具體是指中國政府實施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為期10年的禁漁計劃。這項政策是為了保護長江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應對由於長期過度捕撈、水汙染等因素導致的漁業資源衰退問題。以下是該政策的一些核心要點:
1 實施時間:根據中央部署,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從2020年1月1日起首先實現了全面禁捕。隨後,從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始實施為期10年的全面禁漁政策。
2 覆蓋範圍:禁漁範圍廣泛,涵蓋了長江干流以及多個重要支流和湖泊,包括但不限於金沙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漢江、湘江、贛江等水域,涉及多個省份。
3 目的意義: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讓長江生態系統得到“休養生息”,恢復水生生物種群,尤其是珍稀瀕危物種,如中華鱘、白鱀豚等的生存環境。透過減少人類活動干擾,改善水質,恢復生態平衡。
4 漁民安置:政策實施的同時,政府也採取措施妥善安置受影響的漁民,包括提供經濟補償、職業培訓、社會保障等,幫助他們轉產轉業,減少禁漁對漁民生計的影響。
5 成效觀察:自禁漁政策實施以來,已初步顯現了積極效果,包括部分魚類資源量的回升、生物多樣性的改善等。但仍需長期監測和評估,以及持續的保護措施來鞏固和擴大成果。
透過這一系列的保護措施,長江“休息”的政策旨在從根本上解決長江生態系統的長期問題,確保母親河的健康與永續發展。
:()若若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