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的花團錦簇,豈能頂的過實幹二字?
第九百一十七章 挺進本州
黃勝在盛京的時候就已經打算好了,借給多爾袞的白銀和軍糧全都到倭國去拿。他早就聽說過,倭國是個四分五裂的國家,雖然表面上有天皇,但實際掌權的卻是權臣將軍。這就好比漢末三國時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般。
時下的倭國正是這種情況,別看他們國土不大,但卻人口眾多,在狹小的四個島子上竟然林立著百十個藩國。雖然他們名義上都聽命於將軍幕府,但實際上每個藩主一樣擁有著較大的自主權。
既然藩國林立,又沒有統一的強力中央朝廷。僅僅依靠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將軍,又怎麼可能抵抗三衛軍的進攻呢?
尤其是去歲剛剛組建的新軍,這種新式軍隊剛剛出場就在朝鮮戰場上狠露了一把臉,將滿清的八旗兵三次打的大敗虧輸。
關外苦寒,北風凜冽,刮在臉上就像刀割一樣,黃勝忍不住緊了緊頭上的貂皮帽子。
程銘九仍舊是心事重重。
“咱們這麼逼迫鎮虜侯,萬一,萬一他忍不住……”
黃勝笑著搖搖頭,“程軍門擔心個甚來?當初陳橋驛黃袍加身,宋太祖幾時翻臉相向了?正好鎮虜侯近日有意出手教訓倭國人,咱們正好可以藉機行事。”
現在三衛軍中很多人算是看出來了,鎮虜侯雖然在江南取得了事實上統治權,但他似乎並沒有代明自立的打算。每每涉及到與北京的關係時,總是含混其辭,不置可否。
這可急壞了南京以及三衛軍一眾核心人物。這其中,商界的核心代表是黃勝,至於在三衛軍中,從陸九到程銘九,包括米琰在內,又有哪一個不是火急火燎的。
甚至連做了多年大明臣子的鄭三俊和姜曰廣都擼起袖子參與其中,尤其是當初掌翰林院事的姜曰廣。此人現在已經取代了高宏圖任南京兵部尚書。
此時,他正平生頭一次乘坐海船,在前往漢城的路上。
程銘九與黃勝在金州衛會晤計議之後,兩個人又即行分開各自行事。七天後,明朝於朝鮮國駐軍以倭國海寇劫掠大明商船為由,五千新軍乘坐海船開赴倭國本州島。
一方面對倭國將軍幕府下了通牒,要求賠款賠糧食,如果再對方肯於道歉,雙方自然可以罷兵言和。但明軍所提要求實在是倭國將軍幕府難以咬牙承受的,便只有選擇力戰一途。
再者,明朝雖然在大陸上威武,畢竟兵鋒從不曾波及到倭國本土。當年倭國與明朝一戰雖然沒討了便宜去,但那終究是倭國進攻,而明國防守。
明國雖則最終堅持道了最後,但倭國卻從來不承認,大敗於明軍之手。其舉國上下對這種認知幾乎是一致的,因此面對明國在朝鮮國駐軍的挑釁,他們只能予以強硬的回應。
於是,明倭大戰竟在年終歲尾毫無徵兆的爆發了。不過,這場大戰就像盛夏時的雷陣雨一樣,來的快,去的也快。就在戰爭爆發的訊息剛剛傳到了明朝的南京和北京時,交戰雙方便已經偃旗息鼓了。
而這些新聞在南京各報上也僅僅是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彷彿明軍與倭**隊僅僅是進行了一次小摩擦。但較為奇怪的是,鎮虜侯卻對這種重大國事不發一言。這也更加坐實了,人們認為這不過是一次衝突摩擦的猜測。
畢竟江南的百姓們對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倭寇時代,也不希望朝廷惹惱了倭國人,再招來倭寇之患。
但深悉內情的人卻知道,大戰之所以被淡化了,這時鎮虜侯有意為之,包括朝鮮國國中的動盪內情,國人也鮮有知悉內情的。所為不是別的,畢竟北京的朝廷才是明朝正統,如果他在南京肆無忌憚的挑起邊釁,無疑會招致多方聲討。
為了不使三衛軍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