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的加入對電力學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朱辰鈺在佈局文化建設的同時,最關心的還是工業的發展。
不謀而合,宋應星和朱辰鈺率領電學研究所的人同時發力發電機和電動機的改進和研發,目標就是向著更大功率的方向。畢竟工業的發展必須先解決動力問題。
最重要的機械加工工藝,是首當其衝要解決的問題,依靠畜力和水力的傳統機械完成了基礎的中型水輪發電機的建造。
反過來,發電機的部署,讓電動機轉了起來,畜力機和水力機直接被電動機取代,切削,研磨,刨銑等金屬加工機械應運而生。
而這些金屬加工工藝的進步又進一步促進了蒸汽機,內燃機的研製,要說大功率機械,電動機的技術要求還是太高了,而這個時候傻大黑粗的蒸汽機和內燃機就顯出來優勢了。
興武三年三月,第一臺蒸汽機模型出爐,五月,第一臺燃油內燃機模型建成,六月,蒸汽輪機模型提出,繪製圖紙,七月,燃氣輪機提出技術假設……
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工業母機形成概念。按朱辰鈺的說法,必須先解決有的問題,再逐步解決能用的問題。
這一年,是概念大爆發的年份,朱辰鈺一口氣把可能涉及的工業母機都羅列了一遍。比如萬噸水壓機,鍊鐵高爐,採煤機械,石油機械,煉焦爐,石油裂解塔,機械牽引多鏵犁等等,涉及到金屬加工,農業,材料生產等等諸多基礎行業。
光是這些概念,就花費了朱辰鈺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且,由於研發技術需要,財政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以至於安排修繕皇宮的眾多開銷都免掉了。
在皇帝和老百姓們看來,大明帝國偏安江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此時正是享受勝利果實的時機。
而在朱辰鈺看來,情況則要嚴峻的多,大明的百姓還有很多人食不果腹,有很多人衣不蔽體。食物和衣服仍然急缺。
西方的海權國家正在大肆擴張,搶掠殖民地,擴大版圖,發展現代科技。如果大明帝國此時故步自封,妄自尊大,不久的將來就會被其他人超越。
朱辰鈺主張採用的政治經濟策略是非常激進的策略,這一部分原因是個人性格造成的,也與她出身行伍有關係。
首先,帝國的糧食,鹽,鐵和布匹經營權收歸國有,禁止私人資本介入,糧食施行配給制,保證帝國的百姓無論年景如何都有飯吃。
其次,大明帝國施行超級強化的衛所制,幾乎全民皆兵,這些兵可不單純用來打仗的,他們還要負責工農業生產。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成立了大大小小的生產建設兵團,沒錯,衛所制裡面的衛所,被朱辰鈺稱為生產建設兵團。
這些組織形式,均歸屬於兵部管理,一時間,兵部尚書成了人人競逐的香餑餑。兵部的官職十分搶手,而且權力巨大。
再次,強化了監察院的能力,將部分玄衣衛的權力下放給監察院,正所謂亂世用重典,朱辰鈺控制下的大明帝國對貪汙腐敗的懲治力度空前強大,由於有了有線電報,打通了從地方到中央的官員監察通道,強化了對各級官員的控制。
興武一朝,政通人和,幾乎沒有太大的貪汙腐敗案件發生,一是跟反貪力度巨大有關,二是普遍提高了官員的俸祿,所謂高薪養廉,好好做官,錢少不了。
當然了,水漲船高,興武朝的官員競爭壓力也是十分巨大的,除了不能貪汙腐敗,品行高潔之外,還不能是個庸官,必須在經濟民生方面達到某個最低標準。
春闈結束後,貢士們發覺了一點點小小的變化,一個說法甚囂塵上,據說,來年的殿試,除了基本的策論之類,將會考察新學。
新學?就是皇家高等學院教授的新學麼?難怪與國子監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