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趙匡胤集團預謀的開端,那還有別的證據嗎?
當然有,那便是趙匡胤剛出城,開封城內就大範圍出現了謠傳 “點檢作天子”。
還有在軍營裡那件現成的黃袍,要知道黃袍可不是能輕易得到的,為啥趙匡義和趙普隨身就帶著呢?
再有,就是趙匡胤進城後,舉行禪讓儀式的時候,人都到齊了,這時候居然沒有禪讓詔書,翰林承旨陶谷隨手就從袖子裡掏出一份。
喲呵,這位大人,您這動作可真夠快的!
現成預備好的黃袍、事先擬好的禪位詔書、事後趙匡胤母親所說的:“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
還有趙匡胤即位之後,斬了封邱的守門官,升了陳橋守門官的官職。
把這些史料綜合起來看,陳橋兵變應該是一場早有謀劃的軍事政變。
那麼可能就會有人產生很大的疑問,後周為啥沒人站出來阻止趙匡胤篡位呢?
有人站出來了,只是沒掀起多大風浪!
北宋剛建立的時候,後周一些率領重兵在外執行巡邊任務的將領,比如慕容延釗、韓令坤,都表示擁護趙匡胤登上皇帝之位。
只有盤踞在潞州(今山西上黨)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以及在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後起兵反抗,於是趙匡胤親自率領大軍去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先後打敗了李筠和李重進。
他們的失敗,讓一些勢力較小,又對趙匡胤取代後周心懷不滿的地方藩鎮更加覺得無力跟中央對抗,也只好表示屈服。
就這樣,北宋在原來後周的統治區域基本上穩定了局勢。
大家看到這兒可能更覺得奇怪了,後周難道就沒有忠臣,趙匡胤改朝換代就這麼容易?
首先,大家別把後周當成大漢或者大唐那樣來看。
後周建立於公元 951 年,而趙匡胤的陳橋兵變發生在公元 960 年,也就是說,後周僅僅存在了 9 年。
要是柴榮能多活幾年,或許後周的威信和皇權能夠延續下去,可惜呀,郭威加上柴榮總共也就當了 9 年皇帝!
那再瞧瞧後周建立的背景,它也是郭威奪取了後漢的皇位才建立的,所以天下的法統根本就沒有定論。
五代十國這個時期的國家,都只是割據一方的諸侯,自然不存在皇權神聖的說法,也沒有天命歸於柴氏的世俗看法。
更為重要的是,趙匡胤的政治能力可不比他的武力弱。
大家瞧瞧,他在陳橋定下的規矩。
回開封之後,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能冒犯,對後周的公卿不能欺凌,對朝廷的府庫不能搶掠,服從命令的有賞賜,違反命令的滅族。
看到這兒,青鳥不禁感嘆一句,趙大哥有故人之風範啊,讓我想起了沛縣的劉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