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剷除分裂和戰亂的根源。
豪門世家當然要維護自身利益;但迫於現狀;也不得不妥協;不得不改革;不得不拿出一部分利益來;以緩和貴族階層內部的矛盾;於是;掌控著中土權柄的很多大貴族也就成了改革派;其中很多人的改革決心非常大;改革思路很先進;改革手段也很激進;不過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在中土的發展繁榮和豪門世家的生存之間尋到一個新的平衡點;其實質還是要維護豪門世家在中土權力和財富的分配中的主導權;還是要維護門閥士族政治。
先帝時代;高潁、虞慶則、楊雄和蘇威並稱“四貴”;還有楊素、崔弘度、裴世矩等眾多文臣武將;他們的改革理念與先帝基本一致;都主張改革;都積極推進中土的發展和強大;但同時也分為兩派;一派堅持讓度一部分利益給社會其他各階層;而另一派則不遺餘力地保留豪門世家的特權。
今上時代;虞慶則已經死了;楊素很快也死了;而高潁則被趕出了中樞;楊雄、蘇威和裴世矩還在;元壽、楊達、段文振等一批德高望重功勳卓著的大貴族因為深得今上的信任;亦被拔擢進入中樞;中樞實力強悍;政治改革得以大刀闊斧地進行。
政治改革觸及到了豪門世家的底線;貴族內部的根本矛盾日益激烈;這個以利益為核心的根本矛盾迅速催發了關隴人、山東人和江左人之間的矛盾;老貴族和新興貴族之間的矛盾;豪門和寒門之間的矛盾;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結果是整個社會矛盾在短短數年內激化、爆發了。政治改革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而這一阻力加劇了皇帝和豪門世家之間的矛盾;加劇了中央和軍隊、中央和地方官府之間的矛盾;一場危及到中土統一和國祚穩定的危機正撲面而來。
段文振是堅定的改革派;但這並不代表北海段氏就認同和支援他的改革理念;更不代表整個齊魯貴族集團都堅定不移地追隨他。當政治改革已經嚴重損害了豪門世家並波及到整個貴族階層之後;北海段氏和齊魯貴族集團唯有支援段文振;才能藉助段文振的權柄;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現在段文振死了;保護傘不在了;北海段氏和齊魯貴族集團暴露在對手面前;但對手太多了;這時候他們假若繼續頑固堅持激進的改革理念;繼續支援皇帝的改革;必將遭到一群對手狂風暴雨般的攻擊;所以;改弦易轍;在改革立場上由“激進”轉為“保守”;是北海段氏和齊魯貴族集團保護自身利益的唯一出路。
由此不難推測出;段文振為何姑息義軍;為何要縱容義軍的發展壯大了。
。。。
第一百六十八章 不想摻合的梁德重
崔德本反覆思考權衡後;回書段文操;認同他對魯郡及其周邊地區局勢的分析和預測;為了確保東征的順利進行;齊魯和徐州兩地的穩定至關重要;所以當務之急是剿殺以白髮賊為首的各路叛軍;為此他決定揮師北上;與段文操南北夾擊;置叛軍於死地。
崔德本在書信的最後部分提到了納言楊達的病逝;並就此事表達了對皇帝和中樞的深切擔憂。中樞四位最高長官的“密集”辭世;造成的影響太大了;而時值東征期間;這一影響必然累及到正在進行的對外戰爭;本來十拿九穩的征伐由此蒙上了一層陰影。
崔德本寥寥數言;看似泛泛而談;但其中隱含的東西太多了;足夠段文操揣摩思量。
崔德本隨即趕赴左驍衛府拜訪武賁郎將梁德重。
梁德重現在的壓力很大。東征戰場上的官僚、軍隊、民夫有近兩百萬人;每天消耗的軍需是個驚人的數字;而這些軍需主要靠貫通中土南北的大運河進行運輸;其中梁德重負責衛戍的淮河、通濟渠段就長約兩千裡。目前留守徐州的諸鷹揚兵力不過兩千餘人;梁德重既要保護徐州諸郡;又要衛戍大運河;可以想像他在兵力部署上的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