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穿越的難度,在這130米內又有如下防禦設施:把樹枝頂端的皮剝去以後再削尖,在挖掘了一道米深的連亙不斷的壕溝之後,把這些木樁直立著排在溝內,把它們的底部釘牢可以用鐵釘,也可以是埋在土裡夯實,使敵人無法拔掉,只有樹幹的尖端伸出在地面上。它們一共有五行,一層一層地連在一起,互相銜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衝進它們,必然會使自己被這些極尖銳的木樁戳穿。在這前面,又挖有象梅花形似的斜對角的坑,深一米,逐漸向坑底收縮傾斜。裡面安放著大腿粗細的圓木樁,頂上削尖,用火燻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面,高度不超過四指。為了使它們堅韌和牢固,在它們底下墊有一尺厚大概是30厘米左右,夯實的土。坑的其餘部分放著樹枝和柴草,用以掩蓋這些暗器。一共挖了八行這樣的坑**,相距各一米。在所有這些工程前面,又有一尺長的木材,頂上釘著堅固的鐵鉤,彼此相隔不遠地整個埋在土中,佈滿各地。整個工事分對內對著要圍攻的城、對外對著敵人援軍可能來襲的方向兩部分。
再講作戰:
在戰鬥開始之前,任何軍隊都需要進行偵察。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偵察兵由輕騎兵擔任。為了保證快速,偵察騎兵都是輕裝,甚至不穿任何防護用具的。因此馬力是決定偵察兵能否擺脫敵人的追擊,及時將情報送回的唯一保障。
一般來說,軍隊要作戰,必須排成陣型。
古代基本的陣型,是方陣和圓陣。方陣適用於進攻,而圓陣適用於防禦,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下面是一些比較有用的陣法:
華夏國家的陣法,依《孫臏兵法,有方、圓、錐形、雁形、鉤形、玄襄、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八種陣法,後兩種是特殊的,主要使用的是進攻時的錐形陣、方陣和防禦時的圓陣。疏陣適合散兵作戰,雁形陣適合發揮弩兵的射擊力量。
騎兵由於其機動性,難以排列較複雜的陣型。在輕裝騎射手隊形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蒙古的戰術了:在這種戰術中,輕裝騎射手在敵陣外射箭,不與敵人接觸;而重灌騎兵在遠離戰場的地方,直到敵人崩潰或者忍不住胡亂衝鋒,他們才投入戰鬥,一舉成功。
在冷兵器時代,作戰的過程大體上是這樣的:
首先,當得知敵人的所在的時候,軍隊離開營壘。
在接近敵人或者有遇到敵人襲擊的危險的時候,從行軍狀態變換為作戰狀態——如果營壘離敵人很近,則一開始列陣。在一般情況下,兩軍會大致相同時間發現對手,因此列陣時間大致也相當。所以古代作戰的典型場面是兩軍面對面的對壘。
在這種狀態下,軍隊密度會很大,有的在一平方公里內會有10萬名士兵。如果多數是騎兵,作戰範圍會更大
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一方沒有及時列好陣型,遭到了敵人的進攻,往往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但一般的情況是雙方逐步逼近,然後射擊兵發射武器,然後雙方的肉搏戰開始了。在某些情況下——通常是一方急於求戰——不經過射擊戰進入了肉搏戰。這種戰鬥模式一直保留到1世紀初。
肉搏戰直接決定著戰鬥的勝負。通常,訓練和裝備較好的軍隊會獲勝。勇敢也是決定勝負重要的因素。
一方突破敵方的陣型,切斷其戰陣之後,通常敵人的崩潰開始了。因為這意味著軍隊的一部分得不到指揮,作戰力度大減,造成相鄰的另一部分軍隊受到敵人更大的壓力,如此累加,全軍崩潰。
古代軍隊戰鬥失敗後,大多數的傷亡發生在崩潰和逃跑階段。一般來說,勝者的傷亡要遠遠少於敗者——儘管古代戰爭真正的傷亡很難確定其中一個原因:將領虛報資料領功。由於勞累,勝者往往不會窮追敗者,即使追擊,也往往針對敵方的指揮中樞。所以很少會發生“連一個人都沒有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