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 (第1/4頁)

�燦惺槊嫻奈淖址�搿�

翻譯的初義,原是不同語言之間的對譯,現在也常用來指稱同種文字之間的古文今譯。只是兩者有著明顯區別:同種文字的古文今譯,主要用來克服古今異言的障礙。只含古今的時間因素,所以有時與注兼行而稱註譯或譯註;不同語種之間的對譯,則是兼含地域因素的。這裡所說的翻譯,指的是後者。

在我國,此類翻譯早在《周禮》中就已見記載。《周禮。秋官。司寇》有這麼一段文字:“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親和之。若以時入賓,則協其禮與其辭言傳之。”意思是說,象胥是負責與周邊蠻夷、閩貉、戎狄之類藩國交往事務的官,他們要負責傳達王所說的話使周邊藩國明白,以此密切王和藩國的關係。如果有使者來到王國,就要做好有關禮儀的協調和語言的翻譯工作。

文中所說的“與其辭言傳之”。就是現在所說“翻譯”的意思了,“象胥”便是最早的翻譯官,“象”就是最早用來表示翻譯意思的術語。只是當時所翻譯的還只是周邊藩國的語言,其範圍大致與現在所說的少數民族和方言區相當。

那時除了“象胥”和“象”用於表示翻譯官和翻譯的意思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名稱,《禮記》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禮記。王制》說:“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表達他們的意思),通其欲(瞭解他們的想法),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di),北方曰譯。”這“寄”“象”“狄鞮”“譯”就是當時負責翻譯東、南、西、北四方民族語言的翻譯官名,也可作翻譯術語用。四者合稱的“象寄譯鞮”,也是用來指稱翻譯的,或省稱為“象寄”“象鞮”“象譯”“譯象”“譯鞮”等。

其中,以“象”和“譯”的使用面最廣,為當時通稱翻譯意思的主要術語,既特指對南方和北方民族語言的翻譯,也常用來通稱翻譯。和“象胥”一樣,翻譯官也有稱“譯胥”的,後來多稱“譯官”。“譯”原是“易”之音訓,賈公彥疏《周禮。秋官。序官》“北方曰譯”說:“譯即易,謂換易言語使相解也。”所以“譯”就是指語言轉換變易的活動。

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翻譯,始於漢武帝通西域之後的佛經翻譯,即古印度梵語翻譯。然就文獻記載而言,目前所見最早的“翻譯”用例,是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譯經下。佛馱什》的“先沙門法顯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譯”。那時也有單用“翻”的,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應詔》的“佛影胡人記,經文漢語翻”。這“翻”就是“譯”,就是“翻譯”。

從佛學史看,第一個翻譯佛經的,是古印度高僧迦葉摩騰。他於漢明帝永平十年(67),與另一位印度僧人竺法蘭,應邀以白馬馱經來到洛陽,次年就在城西漢明帝新建的白馬寺,合譯《四十二章經》。這是漢譯佛經之始。這以後大約又有一百多位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的學者,從事佛經翻譯,其中最著名的是來自龜茲(qiuci,漢西域國名,今新疆庫車一帶)的鳩摩羅什,他翻譯了《法華經》和《金剛經》等很重要的佛經。

一些本土西行求法的僧人,也有從事佛經翻譯的,最著名的是東晉法顯和大唐玄奘。法顯西行求法歷時十五年,在公元412年七十幾歲時帶回大批經典,從此潛心佛經翻譯。玄奘西天取經歷時十七年,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後也專事翻譯,共翻譯了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為佛經翻譯史上的集大成者。

所以,“翻譯”一詞的形成,與古印度佛教關係密切。早期我國翻譯的主要內容,就是佛經。直至晚明西學東漸時,才開始較多地轉向歐洲的天文、幾何和醫學等新科技方面的翻譯。“五四”以後中國新文學運動的興起,也是與翻譯密不可分的。

語言的由簡到

最新小說: 沒有人比我更懂木筏求生 HP一個不顧讀者死活的愛情故事 阿瑞斯奧特曼 全民穿越,法爆秒殺BOSS 網遊:變成錦鯉的我真的是奶媽 女總裁的七日戀人 籃壇皇者從集卡女神開始 求生遊戲之我能觀察一切 網遊:神級傀儡師,我愚弄諸神! 寶貝晚安故事大全 遊戲人生之傳奇車神 還珠之情深似海 逆天廢妃的反擊計劃! 我的九個神話武魂,有點不對勁 國足榮耀:天才神鋒的崛起 全民求生,榜一她總是不看路 海洋求生:我有養魚系統 雲霧浮島,這就是我的領地? 禁區觸球必造進球?我是禁區之王 穿越:從迷霧求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