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又把她家今天賣貨的事跟大夥說了一遍,這沒什麼隱瞞的,大夥天天抬頭不見低頭見,人家隨便打聽一下都能弄清楚。最後說出了她家最近的需求,請村長幫忙問問,有沒有想賺零錢的叔伯嬸嬸能搭把手的,她都按外面的工錢給大夥結賬。
這一下,眾人怦然心動。尤其是家裡人口多數是沒法乾重活的老人和半大孩子。
這年頭雖然土地包產到戶,但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土裡刨食,一整年也就勉強落得個溫飽,誰手裡留下幾個餘錢?
就是娃兒想上學,老人想看個病,最後四處求爺爺告奶奶的,白眼都受盡了也湊不出多少錢。村裡多少好小夥子和姑娘們,而小小年紀就出門打工了,那是不願意學習,自己不夠聰明嗎?還不是因為家裡拿不出每學期幾十塊的學費?
當父母的就是 不忍心,能有啥辦法?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可還不是做爹孃的沒本事?
那些年輕娃兒怎麼都往縣城跑,也許能去闖出個路來。可他們這些人呢?哪個不是上有老下有小,豈能包袱一甩輕輕鬆鬆的離開家?
原本覺得一輩子就這麼著,可妮兒現在說土裡也能刨出金疙瘩,他們哪個人還能不動心?別管成不成,就白英這份有肉大家一起吃的用心,就不是其它人能比的。更何況誰家沒幾塊沒法種糧食的山地,與其讓它長雜草,不如聽白英的安排。
多數人心裡已經有了成算,不過也有那麼幾家看著白英年紀小,仍舊有些顧慮。一時間眾人心思紛雜。
白英拉大夥上船的原因,倒不是她多大方,而是防止有人暗中破壞,他家就這麼幾口人,還老的老,殘的殘,如果這事只做成她一家的事業,十有八九在村裡做不起來,三天兩頭就會出問題。一旦有事,村裡多數人都會選擇袖手旁觀,隔牆看戲,沒幸災樂禍,火上澆油就是他們最大的善良了。
這世上多數人都是恨人有笑人無!白英從來都不敢高估人性,與其指望村裡人都是道德高尚的君子,不如用利益將大家綁在一起。太奶奶經常經常跟她說: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要留三分與人嘗。這才是世俗人情不招禍的做法。
她是深表贊同,上一世拼命的賺錢,深陷泥窩,最後看似啥話都有了,可心卻貧似荒漠。
上輩子她爸媽一輩子哪怕在打工十幾年,都眷戀這農村,她弟弟白芨曾經在城裡給父母買100多的大平層養老,可老兩口住了不足兩年,就空了下來,非要打包回村裡翻新老房子,然後種花,養雞,養狗,沒事三五老頭老太一起打牌遛狗,再也不願意回城市那個籠子了。
這輩子就算為了,讓她爸媽能有一個舒心的晚年。她也想把自己的小山村建設的富強而宜居。而這些一切都離不開眼前這些人的支援。
白英對村長和家旺支書道:“村長爺,家旺叔,不是我不知天高地厚,等我家裡吧外債和爺爺的身體看好了,到那時 就把這個事當成我們村集體的產業來辦。”
村長抬頭看著白英道:“妮兒,這可是你家來錢的命根子,咋能辦成全村人的?那可不中。大夥豈不是白白佔你的便宜。”
“對,沒這麼辦事的。”家旺叔也不支援,做人不能得寸進尺。
\\\"村長爺爺,我打算先賺點錢,然後找政府給咱們批塊荒地,咱們就以全村的名義蓋個廠房,買上機器,到時候村裡的人忙時種田,閒時做工,不出遠門,咱們就把這錢都賺了老人孩子也顧上了,有啥不好的。’
“你看呀,咱村靠山的地方,家家戶戶不是都有不少地,沒法澆水,年年荒著呢,可這稅收卻一點不少,如其看著心痛,不如把它都利用起來,種上耐旱的的藥草,就像這艾草,種下去又不用費力打理,年年也多了個進項不是。”這話算是說到大夥心坎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