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法子雖說會讓許多蒙冤,但是有效啊!一旦族爭成了極端恐怖的東西,做事的時候,人們就會先想到那恐怖的後果。
“我們就信了楊家,三爺不要讓我們失望啊!”
宜良的大阿訇想了想,也知道楊猛這是無奈之舉,回漢積怨很深,勸解本不是辦法,說不定這個法子,還能管用呢!
“咱們拭目以待!”
送走了宜良的大阿訇,楊猛就直接找到了姜元吉,宜良是個多族混居的地方,回、漢、彝、壯等等的各族都有,各族的習慣不同矛盾也是不少。
楊猛提出要強勢壓住回漢矛盾,姜元吉當然同意,現在回漢械鬥是總督府交待的大事,賀老大人也發了狠,誰要是搞砸了這事,就奪了誰的頂子,姜元吉正愁事情難辦呢!楊家就乖乖的把自己送了進來。
以宜良官府的名義釋出告示,楊家刀手將一張張蓋著縣衙大印的告示,發遍了宜良的山山水水,當然告示上的話,還是比較委婉的,只說是嚴懲不貸。
楊猛的滅家之言,則是由楊家的刀手傳下去的,一時間整個宜良海清河晏,連兇殺、傷人的案件也在急速的減少。
在宜良百姓的眼裡,楊家不同於縣衙,楊家不講大清律,周士清一家就是例子,楊家前腳得了周家莊園,周士清滿門後腳被屠,這裡面能沒有楊家的手腳?
雖說大部分人被震懾住了,可有人還是自恃實力,引發了械鬥。
事情的起因簡單,水源!回漢兩家地主,糾集莊丁在水源附近幹了一仗,雙方互有死傷。
械鬥是中午完事兒的,傍晚時分,這兩家就迎來了楊家的馬隊,沒有任何審問,不聽任何解釋,刀手們直接揮起了屠刀,兩家幾十口人,無一倖免。
姜元吉那裡聽說了這事兒,也驚得眉弓直跳,這楊三郎太狠了,說殺就殺老弱婦孺一個不留,但驚懼歸驚懼,一張時疫的通告,被貼在了縣衙之外,兩家人暴斃於時疫,提醒宜良的百姓近期要規避一下。
宜良的大阿訇也是信服了楊猛的手段,這楊家不簡單,有楊家坐鎮宜良,以後這紛爭,還是要申訴的,不能再玩械鬥了。
兩家人被滅,自然有些帶著歪心思的,想給他們出頭,可這些人無論是到縣衙遞狀子,還是到府衙遞狀子,統統一個結果,一去不回!這還不算,他們在宜良的家人,也全都得了時疫,暴斃而死死後焚屍。
回漢紛爭的主要參與者就是兩族的商人、地主,而他們的訊息也最是靈通,楊家來了一位三閻王坐鎮宜良,動輒滅門的結果,不是什麼人都能承受的,楊家與官府聯手,吃了虧也沒處說理,他們也都加起了小心,紛紛加入了楊猛組織的回漢宗老會。
這宗老會的目的也簡單,旨在消除引起械鬥的爭端,小小不然的拂去了事,犯了律法的由宗老會裁決,然後送官法辦。
這事兒明擺著是奪了縣衙的權力,可姜元吉卻忙不迭的應了下來,回漢之事無小事,萬一自己的裁決,引起雙方不滿,上告到府衙還是小事,萬一在這個關鍵時期,引發大規模的械鬥,無論他處置的是對是錯,第一個倒黴的都是他這個宜良父母。
這事楊猛忙了十幾天的時間,有了前車之鑑,宜良當地的紛爭,立馬就沒了,有些山民起了爭端,也到回漢宗老會來解決。
這樣的結果不錯,楊猛大手一揮,直接就把回漢宗老會,改成了宜良宗老會,專司解決各族的紛爭,而宜良縣姜元吉,也是大力支援此事,有了這宗老會,許多難以處理的糾紛在民間就能解決,這是政績啊!
對楊猛來說這回漢紛爭,還不是最棘手的問題,最棘手的就是原先那些周家的莊農佃戶,如何收取地租,如何分配土地,這事難辦啊!
周家的良田不少、山田無數,這一季的糧食還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