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思,肢體倦怠,脈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陳、枳殼等藥愈盛。餘曰∶脾、肺、腎虛也。用補中益氣、六味丸而愈。
一婦人,吐痰,發熱,遍身作痛,小便頻數,陰中作癢,日晡熱甚。餘曰∶此肝脾血虛氣滯而兼溼熱也。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而愈。
一婦人,懷抱不舒,腹脹,少寐,飲食素少,痰涎上湧,月經頻來。餘曰∶脾統血而主涎,此鬱悶傷脾,不能攝血制涎歸源。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湯而愈。
專治痰,加味二陳湯;胃氣復後,間服理痰。
橘紅(八分) 半夏(薑汁炒) 白茯苓 白朮(各一錢二分) 甘草(炙) 連翹 黃芩(炒)
前胡(各五分) 香附米(鹽水炒,七分) 栝蔞仁(杵) 桔梗(各一錢) 大麥芽(炒,一錢)
上水煎,入生薑汁三匙,竹瀝兩蜆殼,半飢溫服。蓋治痰藥亦以脾胃為主。
愚按前方若因脾土太過,營氣壅滯,宜用之。若因脾土不足,營氣虛痞者,宜補中氣為主;若因肝木乘脾土者,宜補脾土為主;若脾土虛寒者,宜補命門火為主。
侍御譚希曾,喘咳吐痰,或手足時冷。此中氣虛寒。用補中益氣、炮姜而愈。
職坊盧抑齋,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札。揚手擲足,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見青。此肝木乘脾土,如小兒慢驚之症。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安,更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而痊。
考功楊樸庵,嘔吐痰涎,胸腹膨脹,飲食少思。左關脈弦長,按之無力;右關脈弦長,按之微弱。此木克土。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梔、木香而愈。
一儒者,體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陳、芩、連、桔梗,痰喘益甚;加桑皮、杏仁、栝蔞,盜汗,氣促;加貝母、枳殼,不時發熱,飲食漸減。脈大而無力。餘以為脾肺虛寒。用八味地黃丸以補土母,用補中益氣湯以接中氣而愈。
一婦人,早間吐痰甚多,夜間喘急、不寐。夫早間多痰,乃脾虛飲食所化;夜間喘急,乃肺虛陰火上衝。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而愈。
加味化痰丸 治痰滿胸膈,咽喉不利。
半夏(湯泡七次薑汁水拌滲透) 橘紅(鹽水洗,各三兩) 桔梗 海蛤粉(另研) 栝蔞仁(另研,各一兩) 香附米(淡鹽水炒) 枳殼(麩炒) 連翹 枯黃芩(炒,各五錢) 貝母(去心炒,各一兩) 訶子皮 枯礬(各二錢五分)
上為末,煉蜜、薑汁為丸如黍米大。淡薑湯下四、五十丸。不可過服,恐傷上焦元氣。
愚按前症若因鬱傷脾氣,脾血虛損,用歸脾湯加炒梔、柴胡治之,若因怒動肝火,脾土受克,用六君子加炒梔、柴胡平之;若因飲食傷脾,營氣虛弱,用六君子湯調之;若因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主之。
東垣先生雲∶胃為五臟之根本,胃氣益虛,脾無所稟,五臟皆虛,諸症蜂起矣。
二守陳子忠,飲食少思,吐痰,口乾,常服二陳、枳實、黃連之類,脾胃受傷,乃問於餘。餘述東垣先生曰脾胃之症,實則枳實、黃連瀉之,虛則白朮、陳皮補之。彼遂以二味等分為丸常服。由是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
徽州汪商,常服二陳、枳實、黃連、青皮、濃樸,胸腹快利,後患腹脹請治,脈已脫。餘曰∶至暮必歿。
已而果然。故《內經》千言萬語,只在人有胃氣則生,又曰四時皆以胃氣為本。凡脈促、代、屋漏之類,或暴脫,餘急用參、附等藥,多有復生者。
卷之五
臍風
屬性:小兒初生百日內臍風,方書率用南星、殭蠶等風藥,多不效,當作胎毒,瀉陽明火邪。馬牙亦是胎毒,用針挑破桑樹白汁塗之。桑汁主小兒鵝口及口瘡、舌上瘡,神效。初生小兒,時時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