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核島的反應堆內,環形吊車正在將一個喇叭形的裝置,從堆芯往上慢慢提升。
這個裝置正是2#反應堆的超導磁場發生器,陸平將發動機的構造改成喇叭形,主要也是因為這個發生器的原因。
大喇叭緩緩抬升,又從轉運通道運出,慢慢落在了地面的一個平板車上。
這個平板車專門用來轉運超限裝置,平板車的兩邊各自有上百個輪子。
大喇叭穩穩地停在了平板車的枕木之上,陸平指揮眾人,用繩索將大喇叭綁紮牢固。
檢查幾遍,確認無誤之後,平板車緩緩啟動,向著總裝車間而去。
又是經過一番轉運吊裝,大喇叭被安放在了發動機的內部,最重要核心裝置之一終於就位。
超導裝置都拆了,鐳射發生器也就順便一起安裝了。
緊接著能動裝置就位。
能動裝置是推動核燃料棒的,平時處在分離狀態。發動機點火之前,需要其將燃料棒送到點火位置。
自此,一個數十米長,喇叭口徑五米的聚變發動機,核心部件全部安裝完成。
總共分為四個核心:超導磁場裝置、鐳射發生器、能動裝置、發動機外殼本體。
四個核心之外還有輔助裝置,最重要的輔助裝置就是發電機。除之之外,就是各類感測器、變送器和自動控制系統。
發電機經過陸平的最佳化,其實只需要在喇叭口,安裝一個轉子。汽輪機部分直接不再需要,超導裝置直接充當定子。
這個發電機不採用蒸汽推動汽輪機,再帶動發電機發電的方式。
在漫長的星際航行中,去哪裡找那麼多水資源?
即便有,這些水資源將會佔據飛行器的絕大部分空間和重量,嚴重影響發動機的推力比。
這樣耗費的燃料將會呈指數級上升,根本就不划算。
所以依靠核聚變本身產生的高能粒子流,一次做功直接推動飛船加速。
高能粒子流損失大部分能量之後,再進行二次做功推動轉子旋轉,進行發電。
這才是最簡單有效的結構形式。
各個核心部件已經就位,陸平安排人員進行收尾工作。自己則是帶著人員和工具,去了常規島。
常規島最核心的裝置,就是汽輪發電機。常規島裡面的其他裝置和裝置,都是是為汽輪發電機進行服務的。
陸平來到機輪機廠房,看著發電機外殼上醒目的紅星標誌,繞著發電機走了一圈。
這個發電機和汽輪機分級相連,裡面又分為高壓缸、中壓缸、低壓缸數個部分。
整體外形長達十幾米,嵌裝在一個很大的鋼筋水泥基座之內。
那個醒目的紅星,便是這個裝置生產廠家的標誌。
dF汽輪機廠,坐落在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上百年的歷史,首屈一指的行業龍頭企業。
陸平摸了摸那顆紅星,開始安排人手拆機。先將發電機外殼的高強螺栓拆下,然後開動廠房內的行吊,把外殼吊起移除。
發電機的內部結構便一覽無餘。
這個發電機結構非常複雜,每拆下一個部件,陸平都會對其進行標識,然後仔細存放。
全部轉運到總裝廠房,按照廠家的圖紙,再次進行拼裝。
就這樣,歷時半月有餘,終於將這個細緻而複雜的工作完成。
“陸平,這個發電機完全是一種新型的結構,既然是你設計的,不如你給他起個名字吧”。張友亮看著總裝完成的發動機,心潮澎湃。
“那不如,就按照它的發電形式,叫做工質發電機吧”,陸平略微思索,便起了一個簡單明瞭的名字。
“這名字好,非常貼合它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