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平對超級小宇宙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第一步就是替換掉它的跨緯度能量輸送通道,給它增加四維空間驅動器。
四維空間驅動器無疑是一種空間能量的轉換裝置,不同的是它轉換的是四維空間。在空能公式的描述中,想要轉換四維空間,就是知道對應座標系的K值。
四維空間的K值,陸平或者說整個第三聯盟掌握的都非常有限。
如果將太陽系原本所在的三維本宇宙視作1號三維宇宙,把1號三維宇宙到2099號三維宇宙,在四維層面的第四座標軸連線起來。
這條線由2099個三維宇宙組成,而這2099個三維宇宙的膨脹模型,陸平在遷徙太陽系的過程中已經全部掌握。
將這些膨脹模型統一以後經過換算,就能得到其對應的四維空間膨脹係數K的對應取值範圍。這就給四維空間驅動器的執行提供了理論基礎。
有了四維空間驅動器,就能在已知膨脹係數的四維空間內轉化四維空間能量。有了這些空間能量支撐,超級小宇宙就能真正成型。
直接給四維空間安裝驅動器,要是能做到這一點,就相當於在三維空間內實現曲率飛行一樣。對於剛剛成為五級文明的人類文明來說,還做不到這一點。
不能直接做到,但是可以間接達成。
給超級小宇宙在四維層面開鑿一個能量通道,將空間能轉化器安置在四維空間與通道相連線。其轉化的能量透過通道集散之後,可以從預留的其他噴射口反推超級小宇宙移動。
這相當於人類在二級文明時期採用的常規推進原理,不過四維層面的常規推進則有本質的不同。在第四座標軸每前進一步,都能跨越一個三維宇宙。
這一步怎麼說對應的都是一個三維宇宙的跨度,想要完全跨過這一步還是需要不少時間的。
為了衡量四維空間的常規驅動快慢,就得設定一個物理標準。最好的衡量方法自然是沿用“速度”這個概念。
不過速度這個概念,在三維世界中指的是單位時間內物體移動的距離。在四維空間中如今還沒有距離的基本單位。
陸平將三維宇宙本身,作為衡量四維空間距離的基本單位。那麼四維宇宙的速度概念,就可以理解為:單位時間內透過的三維宇宙數量了。
不同的三維宇宙自然大小不同,但是在四維層面來看的話,它們都只相當於四維空間的投影,在第四座標軸來衡量,就只相當於一個點。
這樣的話,它們自身的大小就可以忽略不計,根本不影響這個四維常規速度的概念。
距離的問題解決了,下來就要用時間來定義,那麼取什麼時間單位比較合適呢?
按道理成為五級文明以後,應該在四維空間內尋找更加符合四維空間運動關係的量詞,來定義時間的變化。
陸平經過衡量以後,認為還是沿用地球的時間單位更加符合習慣。
在物理計算中,為了計算單位的統一往往採用秒作為基本時間單位。代入四維速度的定義就成為:一秒鐘內跨越的三維宇宙個數。
以現在的技術,在四維層面跨越一個三維宇宙也得消耗不少時間。但這只是人類文明進入四維空間的開始。
就像起初人類在地球生活時的情況一樣,誰敢想象有一天人類走向星際,能達到萬倍光速的超級曲率飛行呢?甚至一個人工蟲洞,就能橫跨一億光年呢?
說不定將來人類就能夠一秒跨越1萬個、一億個三維宇宙呢?
能源系統可以掛載到超級小宇宙外部的四維空間,那麼防護和攻擊系統都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實現。甚至可以將能源、動力、防護、攻擊等系統融合在一起。
這樣來看,其實這個超級小宇宙就相當於一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