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宇宙與三維本宇宙建立穩定的連線通道,陸平在小宇宙技術驗證實驗中就是這樣做的。
他當初這麼做只是為了給小宇宙持續供能,並沒有考慮到對熵增是否有影響。那麼現在只要驗證這個設想,就能給出準確答案。
至於第二個關鍵問題,小宇宙在四維空間長期自由移動的問題,以四級文明的科技似乎是沒辦法解決的。
聯盟只好降低了對小宇宙的技術要求,只要能夠獨立存在,哪怕不能自由移動也勉強能夠接受。大不了在宇宙的各個角落多建立一些小宇宙。
想要驗證空間通道能不能延緩熵增,這個並不複雜。
陸平在同一片荒蕪宇宙帶,分別切割出相同大小的空間,並在這些空間內提前放置同樣的宏觀物質。將它們一起流放到四維空間之中,並在它們之間建立直徑不同的空間通道,不提供任何外部能量抵抗熵增,接著原地等待就行。
看這些被熵增寂滅的物質轉變成能量以後,是不是同時被擠壓回本宇宙。
如果這些寂滅能量同時返回,那就說明空間通道對熵增沒有影響。如果這些能量返回的時間不一致,那就說明空間通道是可以影響熵增的。
自陸平的小宇宙驗證技術共享之後,經過各界研究人員的努力,發展出了眾多型號的小宇宙切割儀器。有了這些成熟的裝置,整個實驗過程就像是進行了一場星際打靶試驗,很快就得到了想要的資料。
資料表明,同樣大小的小宇宙,與本宇宙連線的通道越大其熵增越低。並且有通道和沒有通道的小宇宙,熵增值呈現出顯著的差異。這驗證了之前的理論猜想是正確的。
接下來就要在構建不同大小通道的前提下,給這些小宇宙供應暗物質,尋找出熵增平衡的最佳比例。
之前陸平構建的小宇宙,熵增效應比為1:100,而要想智慧生命進入其中長期生存,最起碼也得將這個比例提高到1:10。不然的話只有能量體生命可以存活其中。
暗物質現階段還無法人工製造,想要給一個空曠的小宇宙內輸入與主宇宙比例相當的暗物質,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找一處暗物質比例較高的空間,將其製作成小宇宙。
暗粒子聯盟早已經掌握,尋找一個暗物質比較豐富的星系自然不難,不然聯盟如此龐大的暗能量供應如何保證?
為了進行這項實驗,工程院團隊在聯盟的暗物質礦場中,精挑細選選了一個暗物質高達80%的星系。
這個比例稍微高出宇宙中暗物質存量的比例,但又高出的不是很多。可以成為理想的試驗場地。
實驗團隊帶著相關裝置,穿越蟲洞來到一個旋渦星系。這個星系造型別致,形狀像墨西哥人戴的闊邊草帽,因此,被稱為“草帽”星系,梅西耶編號m104。
草帽星系距離地球2930萬光年,直徑光年,比銀河系略小一些。不過別看它小,它的恆星數量卻並不少。其中包含有2000個球狀星團,大約是銀河系的10倍,它的核心還存在著一個超級黑洞。
宇宙中的星體密度是非常稀疏的,按照天文學的觀察和計算,這些可見天體自身的質量和引力,並不能維持它們現有的執行軌跡。
這也是最早提出暗物質存在的理論依據,事實上證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星際中的暗物質大量存在,而且佔據了宇宙的絕大部分質量,而且在宏觀角度參與了星體之間的萬有引力,所以現在的各類星體才能保持平穩運轉。
也就是說,星體密度越大的地方,暗物質儲量就越高。這可以用萬有引力反向證明。
草帽星系的體積只有銀河系的60%,而星團的數量卻是銀河系的10倍,它的暗物質含量比銀河系就要高出很多。
草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