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平打算帶領艦隊前往星際中尋找中子星,再把這些中子星轉運到大後方加工成中子戰星,然後送往m87戰場一線對抗守護者。
人類對中子星的探索可以追溯到舊曆。
公元1932年,中子被查德威克發現之後不久。前蘇聯物理學家朗道首次提出中子星的概念。
公元1934年,巴德和茲威基在《物理評論》上發表文章,認為超新星爆發可以將一個普通的恆星轉變為中子星。
公元1939年奧本海默和沃爾科夫透過計算,建立了第一個定量的中子星模型。當恆星的質量介於8倍到30倍太陽質量時,演化到後期超新星爆發以後,核心就會形成中子星。
公元1967年,24歲的女天文學家喬絲琳·貝爾·博內爾首次發現脈衝星。她的導師安東尼·休伊什教授,因脈衝星的發現而榮獲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現者本人只能站在臺下鼓掌。
科學家最終總結出所有的脈衝星都是中子星,而中子星不一定是脈衝星。
脈衝星,顧名思義就是會週期性發出電磁脈衝訊號的恆星,是中子脈衝星的專用名詞。後來發現有些白矮星也能發射脈衝訊號,為了區分被稱為白矮脈衝星。
根據研究表明,脈衝星之所以會週期性的發出脈衝訊號,是因為它們都在週期性旋轉。旋轉造成了自身電磁訊號的週期性變化。
簡而言之,脈衝星就是旋轉的中子星。這也就成了人類尋找中子星的最佳方向。
那麼具體如何尋找呢?射電望遠鏡就可以發現這些脈衝訊號。
早在2023年時,具有“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就已經發現800餘顆新脈衝星。其中光銀河系就發現了300多顆。
這些還都是一千年前的技術。
以人類目前的四級文明科技,不但能夠發現,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採用人工干預的辦法,讓合適的恆星提前超新星爆發,從而加速成為中子星。
陸平的想法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新艦隊很快組建完成。沉寂多年,陸平再次啟航。
目標都是現成的,光是仙女座河系的中子星就多達上千顆。這些短期內足夠聯軍使用了。
蟲洞降臨在某個恆星系邊緣,緊接著一支艦隊穿越而出。
仔細看這些飛船,長得奇形怪狀,並不是人類的主力戰艦,而是各種工程飛船。這支艦隊被張友亮等人戲稱為“星際拆遷隊”。
艦隊集結完成向著恆星系內部航行而去。
這是一個雙體恆星系,其中一顆是脈衝星,而另一顆則是主序恆星黃矮星。這樣組合被稱作脈衝雙星。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種十分罕見的組合方式,叫做雙脈衝星。顧名思義,雙脈衝星的兩顆星體都是脈衝星。
陸平這次來,就是要將該恆星系內的那顆脈衝星遷徙走。那麼該如何下手呢?
經過測繪,這顆脈衝星的直徑只有十幾公里,質量卻是太陽的兩倍還多。(前文說過的質量為太陽質量10-30倍,指的是中子星形成以前的恆星質量。超新星爆發以後,會噴發大部分物質,剩餘的核心物質才會形成中子星。)
直徑只有十幾公里,應該是可以送進蟲洞內部的。只是因為它的質量太大,用於維護蟲洞穩定的暗能量多一些罷了。
為此陸平出發之前,專門找科學院定製了一臺超大功率的蟲洞裝置。按照科學院的計算,只要直徑不超過50公里,質量不超過太陽10倍的天體,都能夠安全透過。
驅動恆星的裝置,陸平很在之前就製造過,正是戴森曲率驅動器。戴森驅動器也是一種曲率引擎。
曲率驅動器在蟲洞中無法使用,因為蟲洞自身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