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制(就是姑臧城破後讓上官囧、安西侯等人組成的專門針對戰事中的問題集中商議解決,後來這個臨時制度一直被保留下來)、監察制、考績制,強化了政府機制。
軍事上繼續推行完善府兵制,經濟上實行均田制並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又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增加財政收入。
當時周邊國家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東突厥等國皆深受大周文化與制度的影響,以倭國和高句麗最為著名,倭國還形成了每年向大周派遣貴族子弟深入學習的制度。
大周軍隊包括禁軍在內整體改編成十二衛,也就是史書上說的衛府制,這是為了擴張軍事力量、加強中央侍衛力量以及分散諸將權力 。
衛府有十二衛和四府,合稱十六衛或十六府。
新成立的四府分別是:左右備身府和左右監門府。
十二衛負責統領府兵與宿衛京城,四府則不轄制府兵,左右備身府負責侍衛皇帝,就是以前的大內侍衛,左右監門府分掌宮殿門禁,包括城門。
這一次改革把官職品級制度進行了統一,把文臣武將都納入同一個等級系統內,並頒佈關於將軍戶編入民戶的命令。
軍人除了自己本身軍籍,還可以同家屬列入當地戶籍,按均田制授田,免除租庸調,並按規定輪番到京城宿衛,或執行其它任務。
這個命令是在武威的做法上最佳化改革之後正式釋出的,它減輕中央朝廷經濟負擔,並且使軍人能夠和家屬同住,也擴大了朝廷兵源,推廣了武威等地試行的兵農合一制度。
:()神醫女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