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整個宋遼戰爭前後過程、此時正在京城養病的前宰相呂蒙正也在這時候向趙恆請辭離京,他請求回到洛陽老家養老以實現他落葉歸根的夙願,趙恆照準其請並在宮中特意召見了他。呂蒙正是在他的兩個兒子的攙扶下走入的大殿,君臣閒敘良久最後依依惜別。臨行前,呂蒙正以一個長者的身份寄語自己的皇帝:“宋遼盟好,如今天下無戰事,還望陛下以後深以百姓民生為念!”
送走了呂蒙正,趙恆又開始忙碌著給他的叔母過生日。他的這個叔母可不是一般人,這個女人的生日更是要當做國家的頭等大事來對待,因為他的這個叔母正是他前不久剛剛認下的——遼國的皇太后蕭燕燕。
這是宋遼雙方盟好之後宋朝的第一次重大涉外活動,趙恆特命開封府推官孫僅為生辰使,右侍禁康宗元為副使,兩人帶著書信和大量的賀禮踏上了前往遼國賀壽的道路。出乎宋朝人的意料,遼國對他們這一行人可謂是進行了超規格的接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先是遼國在得到通報後立馬派遣了一個接伴使前來邊境迎接並在此之後全程陪護,而宋使所過之地的遼國地方長官更是在其入境後率領大小官員列隊相迎,當地百姓更是為宋朝的使者敬酒於馬前且焚香以迎。最出人意料的還是遼國皇帝耶律隆緒的舉動,他在得知宋朝的使者來給自己母親賀壽竟然專程跑到了幽州並多次為孫僅等人設宴款待。在接下了宋朝的賀禮之後,遼國方面自然也得回禮,相比宋朝那堆琳琅滿目的賀禮,遼國的回禮就顯得“豪放”了一些,除了一些珍貴器物之外便是他們大草原上的土特產——良馬五百餘匹。兩相比較,遼國的回禮其實並不比宋朝輕多少。
從遼國君臣的以上所為其實不難看出,遼國當初南下之時極力想要促成宋遼之間實現盟和絕對是發自真心,而非權宜之計或是在耍弄什麼心機。還是那句話,遼國不是匈奴或突厥,立國百年之後,契丹族的精英人士早不以氈帳狩獵為人生第一快事,他們有了城郭和宮殿,他們為能工巧技而稱奇,他們為聲色戲樂而痴迷,漢人的詩書禮儀和琴棋書畫更是為他們開啟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門。這是一個正在且已經深度漢化的民族和國家,簡而言之,他們也早就在嚮往安寧與和平。
單就遼國方面來說,它想要跟宋朝盟好其實也是出於自身所處的局面和利益考量,兩國盟好對遼國來說是絕對的利大於弊。我們都說宋朝的邊患很嚴重,其實遼國的邊患比宋朝還要嚴重,儘管宋遼雙方互為彼此最大的邊患,但宋朝其實說白了也僅僅只是北方和西北兩處邊患而已,宋朝的東面是大海,南邊基本上也是大海,唯一的一個賊眉鼠眼的交趾也不過是跳樑小醜而已,可遼國呢?遼國的南邊是曾經兩次發動幾十萬大軍北伐其境的宋朝,西南邊則是開始壯大的党項人和回鶻人,西邊則是尚未崛起但卻剽悍難制的諸如阻卜、烏古和敵烈等蒙古諸部,北邊則是現在被其壓制和奴役但卻從未徹底屈服並最終將會讓遼國遭受亡國之禍的女真人,就連他的東邊也還有個對其口服心不服的高麗國。
再者說,遼國本身就不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而是一個在不斷地開疆拓土中形成的一個多民族國家,如此也就讓叛亂之類的事在遼國屢見不鮮。由此,我們甚至可以說,遼國在澶淵之盟前比宋朝還要迫切地想要實現兩國和平,尤其是已經步入老年但又想為自己的國家和後代贏得一個穩定局面的蕭燕燕。
因此,在兩國盟約達成後,不光是趙恆和宋朝在歡慶,遼國上下也是在大喘氣。沒有了宋朝這個最大的敵人而且還與其化敵為親,這以後但凡有需要和必要,遼國就可以完全騰出手腳去收拾周邊那些不聽話的小弟。
如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遼國的地方官員和他們的皇帝為何會對宋朝前來賀壽的使者表現得如此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