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的自尊跌落到塵土裡,儘管家裡的人可能不會說他是個沒用的東西,可他接受不了那樣的事實。但是,面對眼前這個殘酷的現實,他的內心可謂是相當迷茫甚至很痛苦,他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去哪裡該幹什麼,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下一頓飯在哪裡。
命運這個東西到底存不存在?這是一個很玄幻的問題,但對於趙匡胤來說命運這個東西是存在的。他被王彥超拒絕,他在董遵誨那裡受盡鳥氣,他無處棲身只能四處流浪,他甚至混得沒有飯吃,可正是這一扇又一扇為他無情關閉的大門將他最後帶到了未來的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身邊。如果王彥超收留了他,如果董遵誨對他很和善,那麼他後來也就不會在流浪的路上遇到前去平叛的郭威,他這輩子很有可能就只是一個最多能混個小官的普通人,可上面的這些如果一個也沒有發生。
就在趙匡胤餓得前胸貼後背的時候,他在路上遇到了帶著大軍前去平定李守貞叛亂的郭威。他主動去見了郭威,他說自己是趙弘殷的兒子,還說自己想要跟著郭威當兵,而郭威在確認了他的身份後也就收留了他。與其說趙匡胤這時候是立下了雄心壯志才會想著從軍進而建功立業,倒不如說他這時候只是想有口飯吃。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就此,趙匡胤成了郭威身邊的一名親兵。郭威做出這樣的安排肯定有趙老爹的原因,趙弘殷跟郭威可能不是很熟,關係也不是很鐵,但至少是沒有什麼矛盾的,郭威因此也不想讓這個年輕人去當炮灰。趙匡胤真的應該要感謝郭威,可以說,沒有郭威就沒有他後來的一切。
參軍是趙匡胤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也可以說這件事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在當時這一切都無從談起。趙匡胤那時候不過就是一個快要餓死的可憐蟲,走投無路之下他才不得已而為之,可這就是命運。
趙匡胤跟著郭威去打了李守貞,話雖如此,但他實際上就是站在郭威的身邊看戲。郭威這個人真的是老謀深算,他沒有和李守貞硬碰硬,而是選擇了築寨圍困。等到最後把李守貞的糧食和給養快給耗光的時候,郭威這才叫人攻城,李守貞就這樣完蛋了。當然,這其中的過程遠非我這裡所描述得這麼簡潔,請見諒我在這裡不作細述。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郭威為國平亂立下了大功,可這卻讓後漢的那位剛登基不久的皇帝劉承佑更加忌憚和猜忌本就位高權重的郭威。在殺了其父劉知遠為他留下的幾個顧命大臣之後,劉承佑又把屠刀對準了領兵在外的郭威,可年輕人做事畢竟不夠謹慎,郭威提前知道並查證了這事後決定起兵以“清君側”為名前往開封興師問罪。
這個時候劉承佑可是慌了,他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憤怒之下,他做了一個改變歷史走向的決定:他派人殺死了郭威留在京城裡的全部家小,甚至連郭威的養子柴榮的家小也沒放過。這件事讓郭威變得萬分震怒,但這件事最大的影響在於郭威斷了子嗣,柴榮也被滅了全家——也就是說他們都沒後了。柴榮還好說,他這時候還年輕還可以娶妻再生,可已經一把年紀郭威就不好說了。這件事所導致的後續影響就在於郭威死後只能立他的養子柴榮為新皇帝,而柴榮幾年後也死了,可柴榮的大兒子那時候卻只有七歲。
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那就是如果郭威的兒子以及柴榮的兒子不被劉承佑殺掉,那麼後來的皇位無論怎麼排都是永遠不可能輪到趙匡胤頭上的。我沒有替趙匡胤感到慶幸的意思,我只是在感嘆命運的無常和神奇。郭威和柴榮這兩位讓趙匡胤敬重並對他有著知遇之恩的大恩人拼死拼活辛勞一生,但最後反倒是成就了趙匡胤以及他的大宋,這種事恐怕是誰也不會想到的。
得知自己的家小被殺得一個不剩之後,暴怒的郭威在半路上先是打敗了前來阻截他的後漢大將慕容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