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光義正式下令攻伐北漢之前,我們用大量的篇幅講述了遼國韓氏家族的一些事,在瞭解接下來即將發生的歷史事件之前,這些資訊的先行提及是很有必要的。現在,我們再把目光轉向此刻正在北宋的皇宮裡躊躇滿志的趙光義身上。
公元979年正月,在完成了北征的前期各項準備之後,趙光義把樞密使曹彬召入宮中問話。大戰在即,他準備跟帝國的這位最高軍事長官交底了。
趙光義問曹彬:“周世宗和先帝都曾經親征太原但卻都鎩羽而歸,難道說太原城真的就是堅不可摧嗎?”
曹彬坦言道:“非也!周世宗親征太原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負責阻擊遼軍的大將史彥超兵敗石嶺關,以至於讓遼軍長驅直入導致軍心震恐無心應戰,所以才班師。至於先帝則是因為當時屯兵的地理位置沒有選好,加之後來軍中疫病流行導致全軍戰鬥力銳減,所以才撤了兵,這兩件事其實都跟太原城是否堅固沒有關係。”
聽了這話,趙光義不禁喜上眉梢,他說出了自己的計劃:“既然如此,那如果我們現在興兵征伐北漢,愛卿以為結果又會如何呢?”
這話儘管突然但曹彬定然是早就知道趙光義會這樣問他,他從容答道:“國家眼下兵甲精銳且士卒皆對陛下衷心擁戴,如果此時再攻太原必然如摧枯拉朽耳!”
趙光義龍顏大悅,有了這位帝國最高軍事長官的支援,他就此下定決心發兵北漢。然而,儘管得到了軍方首腦的支援,但以首相薛居正為首的帝國宰相集團卻反對出兵。
薛居正進言道:“陛下,當年周世宗攻打太原未能成功原因就在於北漢有遼國作為外援,而他們則在太原城裡死守不出,這才導致大軍最後師老兵疲不得不班師。太祖陛下當年大破兩路遼國援軍,然後又將北漢境內的居民遷往內地,現在的北漢雖然還在苟延殘喘,但已經是行將枯木之勢。我們即使征服了它也得不到多少土地,而留著它也傷害不到我們,陛下又何必取這根雞肋呢?望陛下三思!”
對於這種當面潑涼水的行為和言辭,趙光義立馬拉黑了臉:“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大宋已經不是之前的大宋了。先帝當年征討北漢為什麼要遷其居民?那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要徹底掃平北漢!朕意已決,卿等不要再多言了!”
話已至此,薛居正等人只能閉嘴。
直到這個時候,宋朝將要征伐北漢的事兒算是公開給出了官方說法,宋朝開始集結軍隊準備開赴太原。遼景宗耶律賢這時候才發現幾個月前耶律呼圖的預見是多麼的正確,作為已經跟宋朝建立了友好關係的鄰邦,他覺得自己應該派人向宋朝要個說法,畢竟北漢是他的保護國,畢竟打狗還得看主人。
遺憾的是,趙光義並沒有給耶律賢的使臣什麼好臉色。當遼國使臣小心翼翼地向他詢問為何要攻打北漢時,趙光義甚至都沒有裝什麼客氣和外交風度,他直接以無比強硬的口吻說道:“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故,不然,惟有戰耳! ”
活久見!
翻閱歷史,自唐朝衰落而遼國興起以來,中原王朝的皇帝除了柴榮和趙匡胤無一不是對遼國懼恐尤甚,有的甚至不惜主動申請給遼國皇帝當兒子當孫子,趙光義如此口氣回話遼國的皇帝堪稱活久見,就連他的哥哥趙匡胤也沒有他這麼強橫地跟遼國的皇帝說過話。
當然,趙光義這種表態也透露出他此時由內而外的自信,此刻的中華大地再不是唐末以及五代時期的支離破碎和藩鎮割據的局面,此時的宋朝在國力、軍力和財力上都不輸於遼國,趙光義有充足的資本和自信做出這樣的強硬表態。在他的這番表態裡,北漢根本不是什麼遼國的保護國,他這一句“河東逆命”就是在向遼國皇帝清楚地表明北漢本就屬於中原王朝的固有領地,他攻打北漢不過是在管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