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川的李順和西北的李氏兄弟,這三股勢力現在都到了宋朝必須要派遣大軍前去剿滅的地步,如此一來這就必然導致宋朝軍事重心的位移。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西南和西北的戰事不能速戰速決從而讓宋朝陷入了戰爭的泥潭長久都無法自拔,而此時遼國再又趁機大舉興兵南下,那宋朝就是三線作戰,這事要是搞不好可就有亡國之險了。
請問,如果你是趙光義,你會怎麼辦?謝天謝地,有鑑於這幾年遼國人突然變得很老實,趙光義決定冒一次險,蜀川和西北他必須要打,而且是主動出擊。風險?人生何處能有絕對的安全和保險?趙光義這輩子最愛乾的就是冒險,而且都是那種事關生死存亡的超級大冒險。至於遼國,他所能做的就是加強河北和山西的警備:我現在不招惹你遼國,希望你最好也不要來招惹我,況且我趙光義也不是那麼好惹的。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為了剿滅蜀川的農民起義以及掃平不斷寇邊的党項人李繼遷外加一個已經叛變的李繼捧,宋朝正式派出兩路大軍前往進剿。
率領大軍討伐西北二李的宋軍主帥是此時宋朝武將裡無論戰功還是戰力都首屈一指的當朝第一國舅爺、禁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李繼隆,在唐河之戰裡為宋軍立下頭功的尹繼倫為大軍都監。前往蜀川平亂的宋軍主帥則是一個與世間絕大多數人都與眾不同的人,因為此人是一個太監,這人就是當初趙匡胤駕崩之後前往晉王府把趙光義領進皇宮搶皇位的王繼恩。他此時的職務是昭宣使兼河州團練使,而且趙光義還破天荒地授予他前線戰事專斷之權,這可是潘美、曹彬等宋朝名將曾經做夢都想得到的權力。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宋朝歷史上第一次讓一個太監去擔任一支軍隊的主帥。不過,王繼恩能得到這個差事並非僅僅是因為他對趙光義有擁立之功才選擇讓他當了一軍之主帥。我們在前面也提到過,北宋的公公們可不是好惹的,這些人裡面出了好多個能夠上馬殺敵且殺得敵人鬼哭狼嚎的狠角色,王繼恩就是其中之一,他甚至可以說是北宋軍事太監集團的領路人和探路者。在雍熙北伐時他就曾跟著東路軍一道出徵,而且他還以其極為出色的戰場逃生能力成功地突圍,隨後他更是馬不停蹄地在第一時間將東路軍兵敗岐溝關的訊息告訴給了趙光義。所以,不要以為此人就是一個在深宮內苑裡作威作福不男不女的老太監,你要說他是一個老兵油子都不過分。
當然,趙光義之所以越過所有武將把一個老太監派去蜀川平亂還有一個盡人皆知的原因,那就是防止武將在蜀川割據稱王。在中國古代,如果哪個手握重兵的人想在一個地方關起門來當大王,蜀川之地恐怕是獨一無二地存在,北邊守住劍門關,南邊堵住長江口,如此一來萬事大吉。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可是太多了,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後蜀的開國皇帝孟知祥——此人打下西川后又吞併東川,從此就山高皇帝遠自己當大王。趙光義熟讀史書當然知道派一個武將去蜀川平亂可能會有的後患,而這也是王繼恩能夠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朝的兩路大軍都相繼出發了,我們話分兩頭,先來說蜀川的事。
當王繼恩正月率兵從開封出發的時候成都其實已經被李順給攻陷了,但礙於當時的通訊能力和條件,這件事直到二月初一才傳入開封。趙光義大驚之餘更是不免深刻自責,客觀地說,此人絕非昏君,蜀川的動亂能夠發展到如今的這個地步且有如此之眾的百姓參與其中就足以說明這背後出了很多的問題。
在對蜀川的暴亂進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之後,趙光義再又給王繼恩加派了人手:少府少監雷有終、監察御史裴莊、工部郎中劉錫、職方員外郎周渭、馬步軍都軍頭王杲等人相繼前去協助王繼恩平亂並一應受其節制。同時,趙光義還給王繼恩送去了新的工作指示:進軍路上凡有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