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諷諫”而著稱的右拾遺王禹偁的上疏就顯得熱辣和詳細了很多。王禹偁的奏疏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內外十條”,先來看外五條。
外五條:
一,兵勢患在不合,將臣患在無權。懇請陛下放權於邊關將帥,以利禦敵。
二, 偵邏邊事,罷用小臣。希望陛下選用能臣掌理邊關重鎮,諸如賀令圖之輩雖有愛君之名卻無愛君之實,到最後反而弄得邊疆之民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三,招募間諜,為我所用。在遼國境內許以重利招募當地人或遼國的官吏為我方間諜,既可刺探情報又可分化離間對方。
四,以夷制夷,牽制遼國。在西北方向大力扶植黨項部的李繼捧和折御卿,合二者之力對遼國的西南邊境形成牽制之勢,從而讓遼國人也不得不分兵據守。
五,下哀痛之詔以感召邊民,同時許下重賞號召燕雲境內的漢人揭竿而起反抗遼國的統治。(這一點表面上看不痛不癢,但實際上卻是在委婉地提醒趙光義下罪己詔。)
,!
再來看內五條:
一,裁撤冗官,削減財政支出。
二,提高官員准入門檻,不要過度地重文抑武。文人獲賜甚厚,臣作為既得利益者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還望陛下減少對文官和中榜進士的賞賜,勻點錢出來賞賜前方的戍邊將士,做到雨露均霑。
三, 信任宰輔大臣,參決軍機要務。希望陛下在有重要軍務的時候別自己一個人或者只跟自己親近的人一起商量,多向宰相和我們這些文官徵詢一下意見。
四,不貴虛名,戒無益也。希望陛下能夠收斂一下自己的功名之心,別老想著建功立業做什麼千古一帝,此事可緩不可急。
五,禁止遊惰,厚民力也。希望陛下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減少各類徭役,讓農民安心種地。另外,希望陛下少度僧尼,少去參拜各種寺廟,應該鼓勵和倡導天下子民重視農桑以發展國力。
以上便是王禹偁的“內外十條”。張洎和王禹偁都提到了趙光義的“將從中御”之策不妥,都希望他能夠給予邊關將帥適當的自主權,而知制誥田錫在自己的奏疏裡同樣也說到了這個問題。他在這一點上就說得更為直接——“既得將帥,請委任責成,不必降以陣圖,不須授之方略,自然因機設變,觀釁制宜,無不成功矣。”
綜上所述,趙光義的“將從中御”以及他重文抑武的國策已經達到了讓文官集團都“忍無可忍”的地步。這些大才子們的書可不是白讀的,他們更不是一群傻子,他們的心裡其實很清楚宋遼戰爭會打成如今這個樣子主要責任人正是那位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遺憾的是,這個道理其實皇帝本人也知道,但他至死都沒有在這方面做出過讓步。
至於原因,或許某些後世之人的看法是正確的,那就是趙光義覺得自己的皇位是“偷”來的,他絕不容許有人可以掌管數以十萬計的龐大軍團,他擔心這樣會導致有人像他的哥哥黃袍加身那樣把他的皇位給搶走了,即使是他的大舅子李繼隆也沒有這個特權和例外。為了皇位的穩固,他必須要把軍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哪怕是整個民族和國家都得為此而付出慘重的代價。當然,這是從私人的角度上而言,於公趙光義可以義正辭嚴地說他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如此決絕完全是為了不讓五代時期武人頻頻作亂兵禍不斷的悲劇再度重演。如此說辭,誰還敢對他的所為說三道四?
這些大臣們的上疏以及所提出的這些建議是否對趙光義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不得而知,但自此以後趙光義再沒主動北伐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此外,趙光義開始下令在邊境重鎮廣積糧草增屯兵力也是事實,但如張洎所言的那樣在邊境建立三座各囤積十萬大軍的超級軍鎮這事卻沒能成為現實。
趙光義把問題看得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