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若要問罪,哀家並無辯解”
呵呵,辦你?校哥兒又不傻。
“並無,只是,恐牽涉到福王叔,朕特來告知一聲”
老太妃臉上的笑容,凍結了。
校哥兒還沒走出仁壽宮,身後就傳來乒乒乓乓的聲音,可憐了那些寶物。
明日叫內侍收拾些出來吧,珍貴文物呢,多可惜啊。
還有,皇宮該大掃除了,算算日子,快了。
-----------------
次日小朝會,老孫頭隱晦的提出了“福王可疑”的論點,果然一干大佬跟進了。凡是泰昌帝的臣子,與福王都算是老仇人了,都很有默契。
三大案必須有人出點血,這頂鍋的人選,大家都很滿意。等一段時間,一干嗷嗷待哺的青衣禽獸,要上場了。
小朝會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遼東功臣的封賞。
首功者熊延弼,掛兵部尚書銜,加太子少保,仍做遼東總督。戶部左侍郎畢懋良回京述職,另有任用,不是總督,就是尚書。欽差洪承疇,連升三級,掛兵部侍郎銜,仍做監軍。巡按畢自肅升為遼東代巡撫,連升五級,七品小官變為從四品,可以穿紅袍了。
武將方面,比較複雜。屢建奇功的曹文詔、不負眾望的尤世功、堅韌不拔的張明世、統兵有方的陳策、陣前斬將的馬祥鱗,名單清晰,但校哥兒要行的封賞,不是簡單的升職加薪。
,!
“朕不明瞭,何以遼東有如此多的總兵”
小皇帝多數時間,是不開口的印章,有求,必印。但這木頭人一開口,必有大事。
“說來話長,我大明有兩種軍制”
兵部黃尚書耐心解釋著,校哥兒心中,當然早有答案。
明朝主要的兵力,是常兵,也就是各地的衛所兵。太祖皇帝有言:“吾不花一分錢,養百萬兵”,指的就是衛所制。大明有394個衛,下轄約兩千個所,養兩百萬兵。衛所繫結土地,繫結軍戶,均世襲不變。起初,打江山的精兵強將編入各地衛所,震懾四方,天下承平。兩百多年過去了,世襲的衛所官成為世襲地主,世襲軍戶成為世襲農奴,還不能脫籍,窮苦疲弱,慘不忍睹,怎能打仗?只能募兵,世襲衛所軍官的戚繼光,他的戚家軍(浙軍)也全是外面招募的,沒有固定土地和固定軍戶,不算常兵,算營兵,屬於戰時體系。
衛所軍官體系,都指揮使、都同知、都僉事;指揮使、同知、僉事;千戶、百戶如此排下去,品級從正二品到六品。
募兵,或者說營兵體系,軍職有總兵、副將、參將、遊擊、營都司、守備、千總、把總一套體系。都只是臨時職稱,區別其差遣,而非職級。總兵等於司令員,但軍區總司令和游擊隊司令都是司令,職級天差地別。所以這體系很亂。
總兵能打仗立功,手握生殺大權,但地位不穩固,一道軍令就能解除。而且,為防止粗魯武夫造反,副將、遊擊、參將這些下屬,就是用來分權的。到了遊擊職稱,往往就能獨領一營。比如戚繼光成為薊鎮總兵,麾下三萬,但直屬於他的戚家軍,好像也只有兩營六千人。
營兵體系,原是臨時的,因為需要軍餉、糧草、軍械,脫離了“以地養軍”的初衷。但營兵才是兵,能當國防大任,所以開始永久化,而今大明九邊,軍費節節高升,每年好幾百萬。
有仗可打,有軍餉可花,有人可殺,就有人在總兵職位上玩出了花。當年的遼東總兵官李成梁,靠著養寇為患,培養了一批批努爾哈赤。遼東的仗永遠打不完,換了別的總兵,卻只能打敗仗。慢慢的,副將、遊擊、參將,都由李家人和姻親擔任,出現了所謂的遼東將門,土皇帝一般的存在,比上下都有世官牽制的指揮使好玩多了。
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