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希望他們能幫著勸一勸張昭。
時間來到了六月初,天氣也越來越炎熱潮溼,河西兵馬實在有些熬不住了。
神機營的各種工具損壞嚴重,一百架駱駝旋風炮則早就北返,因為橐駝們開始水土不服爛蹄子了,至於戰馬,爛蹄子也開始出現。
這期間,不但南唐使臣不斷來到和州周軍大營,周國天使也去了幾次江寧,雙方經過不斷的扯皮,最後終於達成了協議。
關於張昭一直不肯鬆口的讓南唐去國號的問題,最後還是趙普來解了圍。
這個陰損的傢伙,只問了張昭一句話,那就是以後還想不想再來修理南唐?
如果不留下一個藉口,這次滿載而歸後,南唐就已經異常恭順了,還能用什麼藉口來攻打呢?師出有名,也是個很重要的事情。
於是張昭左思右想以後,最後認同了趙普的說法,得給南唐留下一個極為重要的,會隨時被拉出來敲打的把柄,以便於留下口實。
而在江寧城,實際上馮延己也在苦勸李璟,既然已經退步到如此地步了,就不要給周國留下把柄,馮延己甚至都說出了。
“周國自稱承大唐之德,我卻號為唐,這不是天然給了別人討伐的藉口嗎?”
但是李璟自有其考慮,他們這大唐宗室後人的身份,本來就禁不住推敲,要是去了唐號,還拿什麼號召人心?
割地賠款還可以說成是臥薪嚐膽,但是去了唐號,這就明顯沒法解釋了啊!
而且李璟心裡還覺得,這次打成這樣,他確實是犯了很多錯,但他也總結出了很多教訓。
有經驗了,下次周軍再來,可就不會有這麼便宜的事。
於是,雙方最後在和州達成和解,當日張昭就率軍搬師,回到了揚州。
李璟再次派皇太弟李景遂過江,雙方達成了如下條件。
一、李璟去皇帝號,改唐國號為南唐,稱南唐國主,南唐向周國稱臣,李璟稱張昭為兄,張昭稱李璟為弟。
每年在張昭生辰,張昭嫡母慈佑皇太后生辰和生母慈聖皇太后生辰,李璟都必須要奉上賀禮,並且派宗室為賀壽使。
二、南唐割讓淮南的楚、海、濠、泗四州給周國,並賠償因為兵入宋、徐二州造成的破壞銀錢十萬貫,負擔此次周國大軍的軍費價值三十萬貫。
三、南唐需出錢贖回被周國佔領的各州,其中揚州三十萬貫、泰州十五萬貫、除州、和州各十萬貫,天長建武軍和鹽城各五萬貫,共計價值七十五萬貫。
四、南唐每年需要向周國進貢茶葉十萬斤、錦緞十萬匹、糧米二十萬石以及其他南唐特產若干。
具體數目可以有變化,但總價值不低於四十萬貫。年貢須透過大運河運送,南唐必須保證邗溝的通暢。
五、張昭放歸被俘虜的南唐燕王李景達和邊鎬等文臣武將,以及南唐軍俘虜一萬四千人,但是可以帶走願意北去的義民。
六、南唐立刻處死襲擊周國水師大營的樞密使陳覺,交出水軍統軍陳誨等人,並嚴厲處罰贊同出兵的兵將。
條約一簽訂,張昭就知道,南唐已經亡國一半了。
一次性賠償了一百一十五萬貫,這相當於幾乎全年的財政收入。
每年的四十萬朝貢錢,則是在不斷的抽血。
這個金額基本等於南唐歲入的六成,因為楚州和揚州是南唐最大的兩個產鹽中心,沒了楚州,南唐的財政收入肯定會大幅度減少。
防禦上則更糟。沒了楚州,揚州以北的淮南部分幾乎都成了不設防的。
沒了濠州和泗州,剩下的淮南之地,南唐也只剩下了壽州這一個據點,根本守不住。
最後的結果,南唐定然只能收縮防線到除州,依靠除州的清流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