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基地的生產車間內,打造了一排工作臺,每個工作臺上都懸浮著一個多面體。
距離上次的啟用試驗,已經過去了一週,那次的試驗非常圓滿。
在核能電池自穩24小時以後,又進行各種試驗。驗證了其電量輸出的各種引數,和穩定性。
毫無疑問,都能滿足設計要求。
陸平夫婦與盤古三個生化人,為此結果歡呼雀躍。簡單的慶祝之後,核能電池就進入了量產階段。
今天,第一批核能電池已經生產完成,總共生產了100個。
沒辦法,基地的生產車間空間有限,這已經是最大的產能了。陸平檢查了一下電池的各項檢測資料,全部合格。
接下來就得加緊赤道基地的建設了。
生產機器人的數量已經擴大到了一萬臺,赤道基地也已經進入了最後主體封頂階段。
只要主體一完工,就可以將地球號裡面,攜帶的各種生產裝置和物資,向新基地裡面轉移了。
到時候完善的工業體系一旦開動,就可以迅速的打造艦隊和機械戰士。
陸平將電池全部封存之後,就帶著胡麗青和三個仿生人離開了生產車間,向著地表而去。
火星基地和地球號飛船之間,也進行了初步的改造。
地面被修建成了一個很大的停機坪,上面停滿了各種最新研發的採礦車和飛行器。
幾人登上一架碟形飛船,飛船噴著粒子尾焰,緩緩升空,向著赤道基地而去。
飛行了不到一個小時,來到了赤道附近的一處盆地。
這個盆地的氣候條件,相對火星其他地方來說,溫差沒有那麼誇張。
白天的時候溫度可以達到20多度,夜晚溫度為零下70多度。這已經是火星地表溫差最小的的地方了。
建造這個基地的主要材料,就是前面研發的超臨界材料。
以整個火星的礦產原來說,陸平可以盡情的揮霍,不用為材料而發愁。
幾人坐在飛行器內,懸浮在盆地上方,將整個新基地的進度盡收眼底。
地面是一排一排的超限廠房,每個廠房之間都有一根巨大的柱子。這個柱子高達百米,深入地下也有幾十米深。
這是陸平專門給新基地設計的恆溫措施,採用的是光熱發電的原理。
不過陸平不用這個東西發電,而是用來給整個新基地升溫。
機械裝置在溫差過大的環境中長期執行,容易造成自然時效的疲勞,壽命將會大大降低。
這每一根巨大的柱子,都是一個吸熱塔,除了本身白天吸收太陽能以外,還在廠房的周圍佈置了一個個鏡場。
這些鏡子都是用超臨界材料加工而成,環繞在廠房外圍,帶有追蹤系統。
可以隨著太陽的運轉方向,而自動跟蹤。
太陽光透過定日鏡的反射,將陽光全部聚焦到吸熱塔上端的吸熱裝置。
吸熱裝置的地下連線著管道系統,這些管道系統裡面流淌的介質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沸點很低,被加熱以後,透過送風機和引風機的作用,就會定向流動起來。
將熱量迴圈到工廠的每一個角落。
管道系統還連線很多熔鹽罐,這些熔鹽罐會在白天將多餘的熱量儲存起來,到了晚上又可以被二氧化碳再次將熱量帶走。
這個系統經過陸平的計算和模擬,可以將整個基地的最低溫度控制在零下十度以上。
零下十度以上,已經是人體能夠承受的溫度了,也是機加工普遍要求的最低環境溫度。
到時候在區域性採取一些加熱手段,相信新基地內的溫度,將會變得和地球上差不太多。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