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維空間中,聚集著全宇宙的能量總和。
他現在實驗所投入的物質和能量,以及所使用的小宇宙,都與這些條件相差甚遠。
那現在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得在小宇宙中創造一個奇點。想要創造一個奇點,就得把空間壓縮到極致。在沒有掌握空間能量的前提下,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不對!
黑洞的核心就是一個奇點,能不能想辦法利用這一點,推進實驗的程序?
如果把一個黑洞單獨構建成一個小宇宙,那這個小宇宙的核心就是一個奇點。在熵增效應下,黑洞會加速演變過程。
在這種條件下黑洞最終會噴發,變為宏觀物質。如果將前面的實驗和這個過程相結合,再將黑洞自身噴發的物質和能量全部減掉,如果還有剩餘,豈不是就是投入的中效能量嗎?
新的試驗又開始了。
這次構建的小宇宙自身就是一個黑洞,黑洞宇宙形成之後,實驗組向其中投入了大量的中效能量。
黑洞自身的質量是可以提前計算的,投入的中效能量是無法具體計量的。
黑洞宇宙十分狹小,並沒有保留外界通道,也沒有外界的暗能量維持。它的內部熵增效應很高,很快就演變到了生命末期,將自身強大的能量全部噴發出來。
實驗組在外界等待了數年時間,模擬著黑洞世界的演變過程,模擬完成之後,從三維宇宙與黑洞小宇宙之間開啟了一個缺口。
這時候外界開始向黑洞宇宙內投放暗物質,用來維持內部的時間流速。實驗組第一時間進入其中,開始計算黑洞噴發以後的各種物質和能量。
這一步關係到空能公式最重要的論證環節,其中的資料不能有任何錯誤。
按照實驗的設定,此時黑洞視界內的物質和能量,全部以能量為形式表示,其總和為E。(物質也可以換算成能量)
此時的E由三部分能量組成,第一個是黑洞自身的質量實際轉化的能量E1,第二個是投入其中的中效能量轉化的新能量或物質E2,第三個是後來維持黑洞宇宙穩定的暗物質轉化能量E3。
其相互關係為:E=E1+E2+E3
由此可以求得投入的中效能量:E2=E-E1-E3
中效能量的來源是空間動能轉化,由此可以認為E2為中效能量寂滅之前對應體積空間的能量E。此時將E2重新定義為空間能量E。
按照空間論的推導公式:E=(V、K、c),其中四個項都為已知條件,現在需要確認的是E與其他三個已知條件的數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