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平在攻關專案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將攻關人員分成了三個小組:理論組、建模組、實驗組。
理論組由陸平擔任組長,建模組由九章擔任組長,實驗組由后土擔任組長。
三個小組分工明確:理論組負責空能公式的後續推導,建模組負責三維本宇宙膨脹模型的完善,實驗組負責完成前兩者的驗證要求提供資料支援。
三個小組相輔相成,共同推進空間科技的步伐。
想要短期內完成全宇宙的建模工作,顯然是不實際的。陸平結合聯盟的現狀佈置了具體任務,第一步先完成聯盟現有小宇宙所在位置的區域性建模工作。其中以人類的小宇宙為優先順序。
畢竟事有輕重緩急,在文明的存續面前,誰都不可能做到大公無私。先保證人類的生存延續,這才是陸平千年以來的信念所在。
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取得了初步成果。
這一天,一號小宇宙的黑洞出入口位置,飛出了一支艦隊。
這支艦隊並不是人類的主力戰艦千幻飛船,而是各種專用的科研飛船和工程飛船。
艦隊出現之後脫離了安全半徑,在星際中疾馳了一年時間。
“報告總指揮,已經抵達一號小宇宙投影邊界。”一名年輕的新人類看著定點陣圖,向著陸平報告。
“停止前進,建模組、實驗組準備!”
“建模組資料比對完成!”
“實驗飛船就位!”
艦隊內的各種飛船擺開架勢,陸平一聲令下:“鎖定標準空間!”
“空間座標已鎖定,空間範圍1立方米正方體!”
“發動切割,維持空間通道穩定!”
六艘飛船從不同方向發動了六道線性切割,六個切割面在三維空間中相交,切割下一個三維正立方體。
小立方體被切割的瞬間,就已經相當於脫離了三維本宇宙,進入了四維空間之中。
只是它的體積實在太小了,很快就達到了熱平衡狀態。它包含的所有能量都從有序變成了無序。
它的能量只有自身原本的三維動能,這些無序態的中效能量,就是它原本具備的能量。
同樣的實驗,這次進行了上萬次的重複。最後實驗團隊帶著這些無序態的中效能量回歸了小宇宙。
接下來就要觀察這些無序的中效能量,是否能在外部環境的作用下,重新轉化為有序狀態。如果能,又是什麼形態?
按照陸平的推測,應該是能夠轉化的。如果不能轉化,那三維宇宙中這種無序態的中效能量,就應該普遍存在。
事實上,人類馳騁星系上千年以來,無論見到的任何物質,不管是以什麼形式存在,它們全都是有序的。
也就是說,有序應該是物質和能量的常態,無序只是它們轉化的過渡狀態或者中間狀態。
這些無序的中效能量就是空間能量所轉化,這種無序狀態下,人類沒有手段去測量這種能量,也就沒辦法用具體的量詞和單位來描述它們。
但是隻要它們可以轉變,人類就能將它們用數學或者物理量詞來描述,從而反推空能公式中(V、K、c)之間的數學關係。
這裡需要注意,V、c之前有過論述,都是已知條件,K在全宇宙範圍內來講是一個變數。但是知曉宇宙幾何中心之後,在建立的宇宙膨脹模型之中,具體的空間座標對應值則是一個可以求得的常量。
這個轉化需要多長時間,陸平也沒有把握。人類現在沒有手段去幹擾這一程序,只能透過自然時效的作用來驗證。
能否轉化成功,關係到陸平攻關的方向是否正確。他不知道守護者是如何驗證這一轉化關係的,但是他只能想到這個辦法。
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