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現階段的前沿理論科學,陸平最熟悉的就是暗能量了。
從當初的K值探索,到後面暗粒子的發現,摩爾能量概念的提出,他都是全程參與。
暗物質在陸平的瞭解中,是很難與可見宇宙的其他物質產生交集的。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絕對不存在無緣無故憑空消失的物質,暗物質自然也不能例外。
在維護蟲洞穩定的過程中,這些暗物質肯定是轉化了形態,以一種人類還沒有發現的形式存在。
陸平為什麼會對這個問題上心?
因為陸平從這上面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得換個角度來剖析。
按照文明的正常發展軌跡,在一個文明突破到四級文明以後,最先實現的應該就是人工蟲洞技術。接下來才會在空間科技方向有所建樹。
而聯盟因為各種客觀原因,竟然先掌握了一些空間科技的皮毛,回過頭來才研製出人工蟲洞。尤其是對於蟲洞的穩定原理,還存在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
這不由得讓陸平意識到了一個問題,聯盟和無名者的科技樹會不會點歪了!
按照正常的發展順序,先攻破人工蟲洞,過程中會掌握空間切割技術。在人工蟲洞之後,才會掌握突破空間瞬移技術。
目前遲遲找不到空間瞬移的突破方向,會不會就和那些無故消失的暗物質有關?
這些消失的暗物質轉化成為了什麼形態,陸平不得而知,可暗物質會什麼能延緩空間張力的癒合?這其中很可能牽扯某些被忽略的空間特性。
被忽略的某項空間特性,會不會就是空間瞬移的“瓶頸”所在?
按照之前的科學推論,空間也是能量的一種穩定形態。暗物質佔據宇宙空間的絕大部分。
標準模型裡,宇宙中暗物質佔全部物質總質量的85%、佔宇宙總質能的26.8%。
“會不會暗物質或者說暗能量,與空間自身存在某種轉換關係?而這種轉換關係,可以從三維空間傳播或者影響到四維空間,所以維持空間通道的暗物質才會莫名消失?”
陸平越想覺得越有可能,恨不得立馬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無名者的專家團隊,再發給聯盟的空間科學院,讓他們研究一下。
轉頭一想,自己只是一個理論科學的門外漢,萬一想錯了豈不是給人家添亂。
“那就自己研究一下。”
陸平帶著千幻艦隊離開了蓋亞星系,自稱是去巡查一下各個基地的生產進度,順便再看看能不能開發一些新的基地。
實際上則是帶著艦隊離開之後,直接開啟了一個人工蟲洞,來到了廣袤的荒蕪宇宙帶中。
這地方物質稀薄,用來驗證他的猜想最為合適。
陸平選了一個合適的位置,將艦隊散開投放出大量的探測器,隨後將最新制作的蟲洞裝置啟動。
蟲洞裝置與曲率引擎原理接近,只不過使用的是能效更高的暗物質為燃料。
觀察著顯示器內逐漸成形的扭曲空間模型,兩個拋物面的頂點正在不斷地接近。
這兩個頂點就是被扭曲空間的兩處座標,只要將這兩個頂點貫穿,蟲洞就會成型。
蟲洞裝置的空間切割武器隨之啟動,將兩個拋物面擊穿。兩個拋物面的頂點之間,被一條通道連線起來。
這個通道是一個從三維宇宙切割分離的不穩定小宇宙,由於熵增原理它很快就會寂滅成一團中效能量。
至於寂滅以後的能量是什麼性質的,沒有手段可以觀察。
因為它被從主宇宙的三維空間剝離了,與三維空間形成了平行空間的關係。處於主宇宙的三維空間,無法在三維層面與另一個三維空間建立聯絡。
在它寂滅之後,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