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張九德考察了鞏縣的官店,他見過京城的官店,規模相當龐大,從鍋碗瓢盆到綾羅綢緞,從油鹽醬醋到大米白麵應有盡有。
而鞏縣的官店,麻省雖小,五臟但全,去京城的官店就更接地氣,主要供應底層百姓所需要的柴米油鹽,布也是棉布和各種粗細麻布,貨架上還擺著鐵質農具。
見他拿起一把輕巧的鐮刀仔細察看,那掌櫃的湊上前介紹道:“大人好眼光,這是用工部出產的焦炭鋼,打製的新式鐮刀,別看它小,這個排列整齊的鋸齒型刀口,卻是越用越鋒利,根本不用磨刀,省時省力…”
羅士弘也在旁邊介紹道;“據百姓講,用這種鐮刀割麥,比舊式鐮刀快多了,原來割一畝地的功夫,現在能割一畝半。”
張九德看到,不但有鐮刀,還有砍柴刀、鋤頭也用上了焦炭鋼,價格與外面商店裡賣的鐵製農具齊平。
“你們賣這個價格,外面的商店沒意見麼?”張九德問。
“沒意見啊,”羅士弘臉上露出意味深長的笑容,“他們也可以從官店進貨來賣,不過要交十五個點的稅,跟官店一樣。”
張九德沉默了,大明的歷代帝王,一直想提高商稅,卻一直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抵抗。
萬曆帝為了收稅,向全國各地派出稅監,鬧得天怨人怒,到他兒子一上臺,就在官員們的慫恿下,撤回了稅監。
當今這位太后,看來也盯上了商稅這塊肥肉,她雖然沒有明確下旨要收商稅,但遍佈十三省的幾千家官店,掌握著鹽、鐵、糧、棉、麻等大宗商品的批發和零售業務。
最主要的,是掌握著工部出產的優質工具,還有諸如玻璃鏡、玻璃杯等新奇用品吸引消費者,其他商人想要銷售這些商品,必須從官店裡進貨。
從官店進貨,必須交十五個點的稅。
如果不交稅,繼續售賣原來的商品,遲早被官店和那些交稅的商人抵死!
張九德見店裡的各種糧食敞開賣,不由擔心地問:“如何防止有人搶購糧食?”
那掌櫃遞上幾種顏色的糧票,回道:“大人請看,這是官府發放的糧票和鹽票,店裡憑票售糧,價格比外面的商店便宜二到三成……
如果沒票,糧食價格和其他糧店裡是一樣的。”
羅士弘在旁邊補充道;“官店裡批發的食鹽,比外面的私鹽還便宜,其他商人要想從官店裡批發食鹽,就得納稅…”
張九德相信,隨著官店售賣的商品種類越來越齊全,收取商稅的商品會越來越多,最終,大明市場上銷售的所有商品,都會收取不同程度的商稅。
他曾經在《明報》上讀到過一則故事,說是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滾燙的水裡,青蛙會猛地跳出去。
但是,如果把青蛙放進一隻裝著冷水的鍋裡,青蛙則會舒服地待在鍋裡,不會往外跳。
然後,在鍋下面添柴,慢慢地燒火,青蛙就會慢慢適應,等到水滾的時候,青蛙已經沒有力氣跳出去,最後死在鍋裡,這就是溫水煮青蛙的故事。
大明曆代帝王收不上來的商稅,被裕安太后,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解決了!
張久德覺得,太后在清理官店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諸多計劃。
一開始,官員們只看到了官店在平抑物價、保障供給、穩定民生方面,發揮的重大作用。
只有像他這樣下到基層的官員,才能看到官店在稅收改革上發揮的巨大作用。
因為災民集中安置,進店的客人並不多,店裡賣得最好的,是焦炭鋼打造的鐵鍬、鎬頭、鋤頭。
一個青壯漢子進店買鐵鍬,指明要“鋼鐵鍬”。
夥計熱情地問道:“大哥報上名了?上河堤掙大錢去?不在安置點喝免費的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