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孩子,今後只會知道自己是大明忠臣勇將的後代。
在哈密城中,程軒原來的忠義王府,現在已經變成了龍騎軍在哈密的臨時指揮部。
程軒正仔細研究一張地圖,地圖上標記了哈密與別史巴里王都的距離。
從哈密到別史巴里,全程大約八百多里地。
對於龍騎軍而言,只需一天多一點的時間,便能迅速攻至。
如今鐵木耳帝國一定還不知道,這邊已經佔領了哈密。
而鐵木耳想再次攻打嘉峪關,唯一途徑是繞道北疆,然後南下。
一旦這樣做,他們的退路就容易被切斷。
程軒完全可以趁此機會,給鐵木耳帝國一個措手不及。
但程軒無法確定,這次鐵木耳帝國是全軍出動還是僅僅派出先鋒部隊。
儘管上次在嘉峪關前,龍騎軍以最小的代價戰勝了鐵木耳帝國的精銳騎兵。
程軒絕不會輕視鐵木耳帝國的精英力量。
龍騎軍能以如此微小的代價戰勝鐵木耳帝國數萬精銳鐵騎,首先因為燧發槍威力巨大,遠超一般的火繩槍。
其次,龍騎軍的黑甲堅不可摧,他們手中的馬刀都是程軒透過系統兌換而來,在這個時代,這樣的裝備簡直是神兵利器。
加上龍騎軍本身的非凡戰力,這才是上次能輕鬆取勝的關鍵。
但在經歷了嘉峪關戰役後,程軒不相信鐵木耳帝國對龍騎軍毫無防備。
鐵木耳帝國的狠辣,程軒在上一次已深有體會。
他們甚至不顧自己人的生命,在兩軍交戰時直接用炮火不分敵我地攻擊。
如果不是程軒發現得早,那一戰龍騎軍定會遭受重創。
龍騎軍不怕近戰,不怕弓箭,但還沒到不畏懼炮火的地步。
即使面對大規模的火繩槍,如果不能提前做好準備,也會遭受重大損失。
因此,在沒有摸清敵情前,程軒絕不敢輕舉妄動。
這時,大門外有親衛走進來,恭敬地遞給程軒一封信。
程軒開啟一看,眼神微凝。
信中的內容很簡單:
鐵木耳動員了全部軍隊,正朝嘉峪關前進。
而這一次,鐵木耳親自率軍直指哈密城。
他們不再繞路,不再掩飾,就是要……直接從哈密城殺入嘉峪關。
而哈密衛面對東征大軍,要麼投降,要麼滅亡。
程軒長舒一口氣。
\"還好哈密衛已被我滅族,否則面對東征大軍,兔力鐵木耳定會選擇投降,到時候鐵木耳帝國平添十幾萬大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