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的父兄輩更在乎自己的尊嚴。
為了研究海底撈,我派了一個“80後”的助教,潛入海底撈當服務員。兩個星期後,瘦了一圈的她見到我第一句話就是:“黃老師,我現在最討厭別人叫我服務員!”
我不解地問:“不叫服務員,叫什麼?”
她說:“小妹呀,老弟、小夥子……叫什麼都行,就是別叫服務員!”
在這3個員工被逼打折的故事中,我估計這些客人一開始就引起了他們的反感。比如,這3個服務員在講述故事的時候,不約而同地把客人稱他們為服務員這個情節,很突出、很詳細地描寫出來。儘管他們一口一個“姐”和“哥”地稱呼著客人,這些客人還是一口一個“服務員”地呼來喚去。於是,我相信他們一定不喜歡這些客人了。儘管職業的要求讓他們必須笑臉迎客,但人這種東西,情緒是掩蓋不住的。客人也一定會接受到他們微妙的負面反應,於是,衝突就越來越升級了。
其實不僅是中國,全世界的服務員都不喜歡被人稱為服務員!為什麼?心理學揭示,人越在意什麼,對什麼就越敏感;越是自卑的人,自尊心就越強。服務員無疑是比較底層的職業,自然不希望被人不斷提醒。
一個海底撈的小夥子跟我說,一次放假,他在海底撈店裡吃火鍋。吃得高興,得意忘形起來,也像其他顧客一樣對服務員直呼服務員,結果遭到一群服務員們的狠狠白眼。
怎麼稱呼服務員?稱同志,似乎老土且不合時宜;稱小姐,容易誤解;稱兄道弟,不僅不準確,也不方便,因為要估計服務員的年齡。
在英國,顧客往往說:“打擾一下,我要一杯咖啡。”
香港人一般說:“多謝,請給我一壺茶。”
英國對香港100年的殖民統治,給中國民族留下的不僅是屈辱,也有一些文明,儘管這些文明可能是虛偽的(香港人也不會對服務員高看一眼)。可是文明總歸是文明,即使是虛偽的,畢竟讓心裡自卑的服務員不那麼反感。
張勇的太太,現在是出門有司機,孩子有保姆,做飯有廚師的十足富太太。一點也看不出來,她在海底撈創業時期,也曾在火鍋店裡打拼過。
她說:“黃老師,如果有下輩子,我再也不做餐飲了。苦累不說,還要受氣。我們這個小地方,很多單位吃飯都掛賬。有一次,一個幹部模樣的人喝了點兒酒,結賬時要掛賬。我問他是哪個單位的。
“他說:你看我像是幹什麼的?
“我說:大哥,我看不出來您是幹什麼的。
“他說:老子是賣白菜的!然後一拍桌子就要走人。
“我不讓他走。結果,他站在那裡罵我。張勇過來了,我跟他說,這個人掛賬不說單位,還罵人。結果,張勇不但不幫我,還讓他走了!我當時難受死了。”
說到此,張勇的太太哽咽了。看得出,她是個典型的敢愛敢恨的川妹子。
張勇的太太又說:“還有一次,一個人掛了200多元的賬,半年多都沒還,我去他單位幾次都沒找到他。一個星期天,我在公園裡遇到那個人,我過去跟他說,大哥,能不能給我們結一下賬?結果,他惱羞成怒,指著我的鼻子說,就200元錢,還值得你大禮拜天向我要賬,你也太不識趣了?!我忍不住要跟他爭辯,張勇又是把我說了一頓,還向他道了歉!這些事我一想起,到現在都委屈!”她的眼淚又流出來了。
我跟張勇說:“創業初期,你太太跟你吃了很多苦。”
張勇不屑一顧地說:“那叫什麼苦呀?!像我們這樣沒上過大學、沒有專業、沒有背景的人,再不想伺候人,還能幹什麼?她就是太太的命。在店裡做了一段時間,我就讓她回家了。她用那種態度對待別人,哪個客人還能回頭?不僅不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