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皺著眉聽的呂安突然打斷道:“你們所說的好像都差不多,老莊之心太過玄妙,文章中多次出現心一詞,意會都能通,但解釋卻會出現前後矛盾。
子期兄所說無心聽著倒是簡單,但卻更像是失意消極的癔症,叔夜兄所說都是聖人之心,怎麼都不可能簡單達到。
但不管什麼心,究其根本應該還是對道的認知不同吧。”
向秀叔叔眼睛一亮說:“沒錯,老莊之心只在表意,無法統一確定心到底應該怎麼樣,究其原因就是對道的解釋太過玄遠,以至於老莊自己都很難把握。
道,先天地生又不是物,不是物又怎麼生物呢?
道生所謂一二三後人也只是附會,誰能知道老子起初想說什麼呢?
能生有的這個無到底是什麼?是所謂無即無有?還是元即原始?還是老子把微小到我們無法看到的東西稱為無?
若是無即代表無生有,而若是元和微卻是代表有生有。
讓萬物生長變化的那個本質也是生長變化著的嗎?如果也是生長變化著的,那它與萬物又有什麼區別?
《列子》裡說‘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如果能讓萬物生長變化的本質本身並不生長變化,我們又怎麼去認識它呢?
與其爭論源頭,不如認識能夠認識的,汲取能夠汲取的,體悟自然以當下的事實為依據。
我認為無不是徹底的虛無,而是一種類似於原始或者微小的讓我們無法想象的某種有。而對於道,萬物本身共有且不生不滅,但它並沒有超出萬物,是合於萬物的,日用而不知,現於眼前而不識。
既然萬物生化有個不生不化的根本,那這個根本就不應該用有生化的心來認識,只有無生化的心才能自然體會。
所以無心反倒既是究竟又能具體把握,自自然然不用強作無為,所以人能得其所待就是逍遙,不需要再去努力追尋虛無縹緲的東西。”
父親微微一笑說:“老莊玄遠,我們也只是透過古籍來推測古人的思想,但思想畢竟是思想,沒有實踐修行的體悟就更加難以接近了。
其實強作無為並不矛盾,為無為雖是有為,但無為入手處必須要有為,天生無慾質樸的人能有幾個呢?以有為入無為最後做到無為無不為,進而才能物我兩忘。
你所說無心是想連無為也不為,自然無修而致無心,這不可能。
人非草木,天然便有心,肉體天然便有各種慾望。
無心似乎是一種更大的用心,只能用思維去覆蓋卻無法真正實踐,最後只能是有心人刻意假裝無心罷了。
我覺得老莊的無或者道是超出萬物之外,又長養了萬物,並且不是萬物卻與萬物合一,怎麼說都無法說的完整,怎麼看都沒法看到全貌。
所以不能急著下結論,用心去修行實踐,去感悟老莊所說的境界,才可能見老莊所見,聽老莊所聽。
我們在這爭論也沒什麼用,思維的爭論沒有結果,只有境界到了才會自然懂得。
我跟你說過,我確實見過仙人,所以我信上古之言,只是資質愚鈍還無法真正體會仙人之境。
我看你所解是延續貴無論的,但你這麼推理遲早要從貴無論變成貴有。因為無不可見不可推理,有倒是顯得實際,把所有不可見不可推理的東西擱置,那隻能是唯物而論了。”
向叔叔笑了下說:“叔夜兄要是愚鈍那天下就都是蠢貨了,其實我也發現了,以常理推測確實會有虛無縹緲之感,一不注意就會從貴無變成貴有。”
“正好你還有幾章沒注完,可以邊注邊想辦法,今天為了你這《莊子注》我們必須要喝個大醉來慶祝。
雖說跟你爭顯得我很小氣,但不跟你爭論實在忍不住,子期兄見諒。說實在的